当患者经治疗从重症医学科(ICU)转出时,家属往往面露欣慰,认为患者已实现“安全着陆”。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万荣文教授介绍,ICU转出不等于病情完全稳定。相关研究显示,约12%的ICU转出患者因康复方式不当导致病情反复。今天,万荣文主任将详细讲解疾病初愈后如何搭建科学的活动康复阶梯。
第一阶梯:卧床期(生命体征稳定后24小时内启动)
目标是预防血栓、护卫元气。
1.西医康复方案
①关节“唤醒”训练:由家属双手托扶患者腕关节或踝关节,依次进行屈曲-伸展-旋转动作(5次/组,2组/日)。
②气压治疗:每日分时段穿戴下肢循环泵,累计时长4小时,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③呼吸功能重建:吹气球训练。

(▲AI图)
④膈肌激活:仰卧位,腹部放置500g盐袋,经鼻吸气使盐袋抬起,维持3秒后呼气。
2.中医辅助方案
①通络指压法: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顺时针揉压100次。
②药枕疗法:取艾叶100g、菊花50g缝制药枕,缓解长期卧床引发的头痛不适。
第二阶梯:坐立期(血压稳定超3天,且能坐立30分钟以上),为“康复过渡期”
核心是重建体位适应能力。
1.西医康复方案
①起坐训练:先将床头抬高30°,再过渡至45°,最终达到70°坐位(每阶段维持3天);
②床旁脚踏车训练:每日踩踏10~15分钟,激活下肢肌肉泵功能;逐步延长时间、增加阻力。
③抗重力肌群激活:使用低阻力弹力带,开展肩背肌群抗阻训练。
2.中医固本方案
①督脉艾灸:采用艾条悬灸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命门穴(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每次15分钟,隔日1次;或选用火龙罐疗法(阴虚火旺者慎用);
②食疗方:取红参3g、麦冬10g、五味子6g煮水代茶,适用多汗气短者。

(▲AI图)
第三阶梯:站立期(可独立坐稳30分钟以上)
独自站立是康复的重要里程碑,此阶段需重点训练平衡能力与耐力,规避跌倒风险。
1.西医康复方案
①四步防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进行重心转移,再过渡至扶助行器站立,随后练习三点式拐杖行走,最终实现徒手站立;
②站立时长控制:每日累计站立时间(分钟)≤体重(kg)×0.1。
③踏步训练:使用阶梯模拟器,从5厘米低台阶开始逐步练习。
④有氧训练:坐位踩踏功率车,目标心率控制在(220-年龄)×40%~50%。
【危险预警】运动中血氧饱和度(SpO₂)不得低于92%;心率范围(170-年龄)±10次/分钟。

(▲AI图)
2.中医强筋方案
①改良站桩:背靠墙屈膝30°,配合“嘘、呵、呼、嘶、吹、嘻”六字诀呼吸法;
②中药熏洗:取桂枝15g、牛膝20g煮水泡脚,每日1次以促进下肢循环。
第四阶梯:行走期(可连续站立5分钟以上)
当患者能连续步行200米时,康复重点转向生活功能重建,需模拟日常场景以恢复社会参与能力,同时警惕“过度康复”引发的不良后果。
1.西医康复方案
①步行训练:初始剂量为10步/次,3次/日;每周增量原则:步数增量≤20%,心率增幅≤15%。
②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行走时同步进行简单计算(如100连续减7)。
2.中医养生方案
①太极康复八式:重点练习“搂膝拗步”“倒卷肱”等安全性较高的招式;
②经络拍打:沿胆经(下肢外侧循行路线)从胯部拍打至外踝,每日2次;
③药膳方:取三七粉1g拌入鸡肉粥食用。

(▲AI图)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暂停康复训练并咨询医师:
出现“疼痛面容”(表现为皱眉、咬唇、闭眼);
康复后疲劳感持续超过2小时;
夜间频繁出现噩梦、盗汗;
尿量骤减(<0.5ml/kg/小时);
手指或口唇发绀。
专家提醒
万荣文教授强调,重症康复无捷径可走,亦非“闯关式”任务,科学的阶梯式方案能让每一步都成为健康的基石。让我们一起把握康复黄金期,遵循阶梯式原则,以耐心与科学助力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黄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仁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