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落叶纷飞,您是否也曾感到莫名的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种“悲秋”情绪不仅仅是心情问题,更可能是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心主神明”,情绪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张婷副主任医师用中医药的智慧,为心脏撑起一把“情绪保护伞”。
为什么情绪是心脏的“晴雨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不仅主宰血脉,还掌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情绪的过度波动会直接损伤心脏的功能。
1. 过喜伤心:喜悦本是好情绪,但突如其来的狂喜会使心气涣散,所谓“喜则气缓”。
2. 忧思伤脾,郁怒伤肝:秋冬常见的悲忧、思虑、郁怒等情绪,会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滞则血瘀,血液运行不畅,心脏自然受累。肝气郁结还容易化火,引发肝阳上亢,导致血压飙升。
(▲AI图)
现代医学印证:当我们感到压力、焦虑或抑郁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导致:
1. 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
2. 血压升高;
3. 血管内皮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4. 炎症反应增加,更容易形成血栓;
因此,管理好情绪,就是为心血管减负的关键一步。
远离“悲秋”,给心血管“减压”的5个中医药妙招
妙招一:茶饮疏肝——一杯“解郁茶”,喝出好心情
推荐:玫瑰合欢解郁茶
配方:玫瑰花3~5克,合欢花3~5克,红枣2颗(掰开)。
做法: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原理:玫瑰花素有“解郁圣药”之美称,能疏肝理气和血解郁;合欢花能安神解郁、理气和胃;红枣补气血、养心神。此茶香气怡人,能有效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
(▲AI图)
妙招二:穴位按摩——按揉“消气穴”,畅通气机
推荐穴位:太冲穴 + 膻中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脚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它是肝经的“原穴”,是疏解肝气、平息肝火的第一要穴。每天用拇指按揉3~5分钟,感觉微微酸胀即可。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它是“气会”,是调理一身之气的核心穴位。用中指指腹顺时针按揉3~5分钟,或自上而下推按,能有效宽胸理气,缓解胸闷、心悸。
妙招三:导引调息——学做“放松操”,静心养神
推荐:站桩或腹式呼吸
腹式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或躺下。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然后用嘴巴缓缓呼气,感受腹部向内收缩。每次5~10分钟。
原理:深长的呼吸能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中医认为,深呼吸能引气归元,使上浮的肝火下降,紊乱的气机恢复顺畅。
妙招四:怡情养性——培养“小爱好”,移情易性
中医养生讲究“移情易性”,即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上转移开。
1. 聆听舒缓音乐:特别是宫调、商调等传统音乐,中医认为其风格悠扬沉静,有健脾安神的作用。
2. 发展个人爱好:如书法、绘画、园艺等,能让人静心专注,有效排解思虑。
3. 多晒太阳:上午阳光温和时,晒晒后背(督脉所在),能补充阳气,驱散阴郁,所谓“晒通督脉,百病不侵”。
(▲AI图)
妙招五:药枕助眠——一夜“安神枕”,提升睡眠质量
“睡得好,心情才能好”。秋冬季昼短夜长,是调理睡眠的好时机。
1. 自制安神药枕:可将合欢花、薰衣草、菊花、陈皮各等份,混匀后装入棉布包,塞入枕芯。
2. 原理:这些药材的芳香之气,能在睡眠中清头目、疏肝解郁、安神定志,帮助提高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是稳定情绪、保护心脏的基石。
专家提醒
心血管内二科张婷副主任医师提醒:情绪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妙招贵在坚持。如果您的情绪问题持续存在,甚至伴有严重的失眠、心悸、胸痛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综合诊治。
记住:心宽了,血管才会更轻松。在这个秋冬,愿您能用这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守护好内心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李雅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