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物质,缺一不可。气血不足时,身体会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失眠等症状。

如何判断自己气血是否充足?可以观察身体这些部位的状态↓

1
看头发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血亏则发枯。

气血充沛,头发会旺盛、有光泽,且不容易脱落;气血不足,头发得不到适当的营养,就会出现干枯、分叉、白发、脱发等现象。

2
看眼睛

眼睛之所以能看清东西,有赖于血的供应。血越足,看得越清楚;反之,就会出现重影、模糊不清等症状。

此外,肝藏血,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存在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时,肝血供应不上,就会出现眼花。

3
看手脚

气血充足时,其循环速度也较快,能够保证身体末端(四肢)有充足的气血供应,四肢就会温暖;气血不足时,内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就会手脚冰凉。


这4个行为 正在消耗你的气血

有些人时常觉得精力差,想躺着,这其实并不是懒,而是气血不足的表现。生活中不经意的这些行为,正在悄悄消耗你的气血。

1
长期熬夜

熬夜会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引发各种疾病。长期熬夜,会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导致心神失养、气血亏虚。

2
节食减肥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节食减肥的人,容易出现面黄肌瘦、头发干枯等气血不足的症状。

3
饮食贪凉

饮食过于寒凉会损伤脾阳,寒湿内生,影响脾胃运化,从而影响气血生成。

4
经常生气

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等不良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


做到3个“好好” 轻松补气血

补气血的关键,往往就藏在我们最日常、最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里。坚持做到3个“好好”,轻松将消耗的气血补回来。

好好睡觉

尽量做到不熬夜;中午小憩20分钟;睡前用温水泡脚,但别超过20分钟。

好好吃饭

确保每餐都吃适量主食。温热的米饭、面条、馒头或杂粮粥,都是脾胃最易接受、最高效的气血原料。

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多吃瘦肉、奶类、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好好运动

多去户外、勤晒太阳,以提升机体正气,为冬天储备气血能量。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登山、慢跑、八段锦等运动。注意运动不宜过量,避免大量出汗,以免伤到阳气。


补气血很重要 讲究顺序更关键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有补气血的意识,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整。气血调理不当,可能导致虚不受补。

先健脾

如果脾运化转输的功能和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失常,就无法将五谷杂粮转化为身体所需营养,直接影响气血。

再祛湿

湿气重,会阻碍气机运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生成。

“湿”分为两种:内湿,诱因包括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思虑过度等;外湿,受环境因素影响,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淋雨、穿湿衣等。

湿气重的人群,可以用厨房里这3种常见食材,煮一壶祛湿水↓


  • 食材:5片生姜(温中散寒)、5颗红枣(补中益气)、1小把花椒(散寒除湿)

  • 做法:3种食材一起煮15~20分钟,待水煮成淡红色即可饮用。

后疏肝

在维持血液正常运行方面,肝、脾是相辅相成的。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如果肝脾失和,就会造成气血失调。

医生介绍,揉按太冲穴、血海穴,坚持1~3分钟,既泄肝火又养血。

来源: 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