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金秋时节正是品尝螃蟹的最佳时候。32 岁的李女士(化名)本想趁着周末,和好友赴一场 “品蟹之约”,好好享受这份时令鲜味,没成想这顿大餐竟让她遭遇了一场健康危机。
吃下两只螃蟹后,李女士正和朋友们热络聊天,皮肤突然冒出大片红色风团,手心、脚心也传来阵阵痒意。还没等她弄明白怎么回事,腹部又开始隐隐作痛,没等回到家就已经上吐下泻了三次,更让她恐慌的是,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呼吸越来越费力!
情急之下,李女士自行服用了一片抗过敏药,可症状丝毫没有缓解,只好紧急前往浙大二院就诊。经过医生检查,她被确诊为螃蟹引发的典型急性荨麻疹。医生事后表示:“再耽误一点时间,很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痉挛,那时候情况就真的危险了。”
虽说吃蟹是秋日里的一大乐事,但过敏问题绝不能轻视!每年 9 到 11 月,肥美的螃蟹总会成为餐桌上的 “热门佳肴”,可对过敏体质人群来说,这道鲜味背后或许藏着 “隐患”—— 稍不留意,荨麻疹就可能悄然发作,让人们在享受完美味后陷入不适。
医生也特意温馨提醒:“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千万别硬撑,尽快就医才是正确选择!”
为啥螃蟹会“召唤”荨麻疹
螃蟹属于典型的 “高致敏食物”,其蟹肉中含有大量异体蛋白,这些蛋白对人体而言相当于 “外来入侵者”。当过敏体质者食用螃蟹后,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异体蛋白判定为 “有害物质”,进而启动 “防御机制”: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皮肤黏膜下的小血管,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最终引发荨麻疹。
简单来讲,这就像免疫系统 “认错了敌人”,对着原本无害的蟹肉 “发起攻击”,而皮肤则成了这场 “错误战斗” 的主要 “战场”。过敏症状通常在食用螃蟹后的数分钟到 2 小时内出现,大家需要警惕不同程度的危险信号:
最常见的是风团:皮肤会突然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形态类似蚊子包,但更大、更不规则),伴随明显瘙痒感,这些风团可能在几小时内消退,却容易反复出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嘴唇、眼睑或喉咙部位发生肿胀,严重时会影响正常呼吸;
少数患者会伴随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胸闷等,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一旦中招,如何正确应对
请立即“断源”,停止食用螃蟹及任何含蟹的食物(如蟹粉小笼、蟹肉棒),同时避免接触螃蟹的汁液,防止进一步刺激。若仅出现小范围皮肤风团、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同时用凉毛巾湿敷皮肤缓解瘙痒,避免抓挠以防皮肤破损感染;若出现躯干、四肢等大范围皮肤受累且病情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慌、腹痛、血压下降等症状,马上前往医院就诊;若自行应用抗过敏药无效,或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提醒,牢记“不盲目用药”,不要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涂抹大面积皮肤,不要用热水烫洗瘙痒部位,也不要盲目吃偏方——这些可能加重炎症,甚至掩盖病情;请保持日常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火锅、烧烤等易致敏食物,忌饮酒;穿着宽松、柔软衣物,避免刺激皮肤;注意皮肤保湿。
提前设防,远离“蟹后麻烦”
对过敏体质者而言,“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医生指出,要记牢这三点:
第一,明确过敏史者坚决不碰:若曾对螃蟹、虾、贝类等海鲜过敏,无论螃蟹多肥,都要彻底忌口,避免“侥幸心理”引发严重反应;
第二,首次尝试者“少量试错”:若从未吃过螃蟹,第一次只吃1-2小块蟹肉,观察24小时内是否有皮肤瘙痒、腹痛等不适,无异常再适量食用;
第三,注意“交叉过敏”:对虾、龙虾、扇贝等贝类过敏的人,对螃蟹过敏的概率也极高,这类人群同样需避免食用螃蟹。
秋风里的螃蟹虽诱人,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如果吃蟹后出现疑似过敏的症状别硬扛!及时到医院就诊帮你化解“蟹后危机”。
来源: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