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于是立秋之后“贴秋膘”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盲目“贴秋膘”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

如何用科学、健康的方式,补充优质营养,为身体打好过冬的基础?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蒲红春副主任医师为大家科普。

避开误区:这样“贴”可能越贴越糟

**1. 只吃肉,不吃菜:**大量摄入红烧肉、烤肉等油腻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血脂、尿酸升高,引发肥胖和代谢问题。

(▲AI图片)

**2. 盲目进补,迷信药膳:**不经辨证,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品,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出现口干、便秘等症状。

**3. 光吃不动,静待养膘:**进食量增加,但活动量减少,多余的热量会迅速转化为脂肪囤积起来。

康复医学推荐:科学“贴秋膘”五原则

我们的目标不是长“肥膘”,而是长“肌肉”、存“能量”、增“免疫”。

原则一:均衡营养,优质优先

**1. 蛋白质要“优”:**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胸肉、瘦牛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它们能帮助修复夏季损耗,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

**2. 碳水要“粗”:**将部分精米白面换成燕麦、糙米、小米、玉米等全谷物。它们富含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提供稳定能量,促进肠道健康。

**3. 脂肪要“好”:**适量摄入坚果、橄榄油、牛油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益心血管健康。

(▲AI图片)

原则二:滋阴润燥,应对秋乏

**1. 秋季天干物燥,易伤津液。**饮食上应注重滋阴、润肺、生津。

**2. 多吃“白色食物”:**梨、银耳、山药、莲藕、百合等,都有很好的润燥效果。

**3. 多喝温水:**充足的水分是缓解秋燥、促进新陈代谢的基础。

原则三:循序渐进,温和进补

肠胃功能从夏到秋需要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暴饮暴食。应从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开始,逐步增加营养密度。对于体弱、年老或术后康复期的患者,更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原则四:动养结合,效果加倍

**1. “贴秋膘”绝不能只靠吃。**规律运动能帮助能量有效转化为肌肉而非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缓解“秋乏”。

**2. 推荐运动:**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骑行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AI图片)

**3. 结合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进行力量训练,对于增肌减脂、预防肌肉流失(肌少症)至关重要,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原则五:适时干预,膘“康”体壮

在科学饮食与运动的基础上,可结合中医外治法协同调理,提升“贴秋膘”的整体效果,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增强机能。

**1. 针灸推拿:**运用推拿手法舒缓肩颈、背部紧张,改善循环,缓解“秋乏”。通过针刺或按压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健脾和胃,进一步改善循环与代谢,强化进补效果。

**2. 火龙罐:**结合艾灸、推拿与磁疗的复合技法,温通经络、祛湿驱寒,特别适合秋冬季节调理脾胃虚寒、乏力不适。

**3. 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如脾、胃、内分泌等),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并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疲劳。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朱伟主任医师提醒: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朋友,需结合个体功能状态与基础疾病,在康复治疗师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切勿盲目跟风“贴秋膘”。

秋天的“进补”,是倾听身体的声音,用均衡的营养和适度的运动,为健康“储能”。愿大家都能在这个秋天,补出活力,吃得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徐湾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