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患痛风两年的李先生(化名)一瘸一拐就诊,他吃海鲜、喝啤酒就会脚趾拇指红肿剧痛,全靠吲哚美辛缓解,经朋友建议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非药物治疗中心(省委党校门诊部)寻求中医疗法帮助。

张群主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他属于“湿热下注”证——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加上关节红肿热痛,正是湿热邪气聚集在下肢关节所致。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燥湿通络”为原则,内服方用四妙散(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加减,清利下焦湿热;

同时配了外用散剂,将栀子、黄芩、大黄、没药、冰片研成细粉,用适量清水调敷在肿痛的脚趾上,借助药物外用直达病所,快速消肿止痛。


(▲AI图)

次日,李先生反馈脚趾红肿消大半、疼痛减轻;五天后复诊已能正常走路,疼痛全无,且顺利参加拔河比赛。这印证了:中医并非“慢郎中”,痛风急症若辨证准确、内外合治,一样快速见效。

痛风的中医病因病机:这些“诱因”正在悄悄加重你的病情

在中医理论中,痛风被归为“痹证”范畴,核心病机是“湿、热、痰、瘀”相互交织,阻滞关节经络,不通则痛。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饮食不节是主因

现代人偏爱辛辣油腻、海鲜啤酒、动物内脏等食物,这些在中医看来属于“肥甘厚味”,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聚生热,形成“湿热”;湿热沉积在下肢关节(尤其脚趾、脚踝),就会引发红肿热痛。开头的患者正是因为饮食不注意,反复诱发痛风。


(▲AI图)

2. 正气不足是根本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绪焦虑,会耗伤人体“正气”,导致脾胃、肝肾虚弱。脾胃弱则湿难化,肝肾弱则气血运行无力,湿热、痰瘀更容易在关节沉积,不仅会诱发痛风,还会让病情反复难愈。

中医药防治痛风:从“应急止痛”到“长效防复发”

中医治痛风,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发作期快速止痛消肿,缓解期调理体质防复发,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控制病情。

一、急性发作期:内外合治,快速控痛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剧烈,治疗重点是“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常用方法有:

内服方药:根据辨证选方,比如湿热下注证用四妙散加减;

外用方法:除了文中提到的栀子、黄芩、大黄外敷,还可用蒲公英、马齿苋、金银花煮水外洗,都能起到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AI图)

二、缓解期: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痛风缓解期(关节不痛后),千万别以为没事就不管了——这是调理体质、预防复发的关键时期。可以根据不同体质辨证选用方剂调理体质:湿热质者用四妙散加减,痰湿质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亏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另外,推荐一款降尿酸的养生茶,能利尿排酸,预防痛风发作。

取莴苣、玉米须、淡竹叶、茯苓、金钱柳叶、蒲公英适量,500ml开水泡半小时,代茶饮。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孕妇禁用。

三、日常预防:遵循“九字真经”,远离痛风困扰

1. 管住嘴:避免高嘌呤食物(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少喝啤酒、含糖饮料;多吃清淡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冬瓜、芹菜、黄瓜等。

2. 迈开腿:每天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促进气血运行。


(▲AI图)

3. 避潮湿: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雨天注意保暖,防止邪气侵袭。

提示: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非药物治疗中心(省委党校门诊部)张群主任医师提醒:痛风虽易反复,但只要抓住“饮食控制+辨证施治+日常调理”三个关键,用对中医药方法,既能快速缓解急症,又能长效预防复发,让你摆脱“痛不欲生”的困扰,像文中的患者一样,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大小事。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中医非药物治疗中心(省委党校门诊部) 张群 蒋婷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