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过,凉意陡增,因关节酸痛、僵硬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刘阿姨一边揉着膝盖一边问:“罗医生,我这膝盖比天气预报还准,一变天就疼,秋分后湿冷天气尤其明显,是不是‘老寒腿’发作了?”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三科罗海恩主任介绍,秋分时节昼夜均、寒暑平,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长,人体气血由表入里,关节对温差变化更加敏感。尤其在湖南,昼夜温差常超过10℃,关节易受寒湿侵袭,从而引发疼痛。

为什么秋天关节容易变成“气象台”?

1.中医看“老寒腿”:寒主收引,气血不通

《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万物从生长转向收敛,人体阳气内藏,关节作为“筋之所聚”,依赖肝血濡养、肾精充养。若秋冬时节过度劳累、汗出当风或夜卧受凉,寒湿之邪易从腠理侵入,滞留关节,形成“痹证”。

尤其在湖湘地区,秋季湿润夹寒,人们喜食辛辣发汗,若汗出后未及时更衣或直吹冷风,寒湿更易侵入关节,导致旧疾复发。


(▲AI图)

2.现代医学解释:温差大,关节“压力”大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关节软骨和滑膜对气压、湿度变化敏感。温度下降会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流减缓,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发酸痛、僵硬。这也是为什么有关节旧伤或体质偏寒的人,在秋天容易感到不适。

如何应对“老寒腿”?中医治疗有妙招

1.内服外治,标本兼顾

对于已有关节疼痛的患者,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常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内服,配合针灸、艾灸、中药熏洗等外治法,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2.特色疗法:“开四关”通气血

中医历来重视“通络调气,平衡阴阳”,其中民间常用的“开四关”法简单易行,适合日常保健。

四关穴:双合谷(手背虎口处)+双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间)。

功效:合谷属气,太冲属血,两穴搭配可通达四肢、平衡阴阳,缓解关节僵硬。

操作:每天早晚用拇指按揉每穴3~5分钟,以酸胀发热为宜。


(▲AI图)

如何预防?

在预防关节病方面,罗海恩主任强调“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愈后防复”,预防是关键。结合湖南气候与生活方式,秋季护关节需做到“三防三不”:

1.三防

防寒:早晚加衣,重点护住膝、踝、颈等关节。

防湿:雨天及时更换湿衣,避免久居潮湿环境。

防过劳:运动宜缓,微汗即止,忌大汗伤阳。

2.三不

不空腹晨练:早晨气血未充,关节易受寒。

不夜卧开窗:入睡后阳气内敛,易受风寒侵袭。

不嗜辛辣发汗:过度发散反伤阳气,饮食宜温润。

食疗推荐,强筋健骨

“药补不如食补”,秋分后推荐一道湖湘传统药膳——莲子仙茅炖乌鸡,尤其适合中老年及体弱易关节痛者。

1.食材:乌鸡1只、莲子30克、仙茅10克、枸杞15克、红枣5枚、生姜适量。

2.做法:

乌鸡焯水,莲子泡软,仙茅装入纱布袋;

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加水慢火炖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AI图)

3.功效解析:

乌鸡:滋阴养血,补虚损;

仙茅:温肾阳、强筋骨、驱寒湿;

莲子、红枣:健脾养胃,辅助生化气血;

枸杞:补肝肾、明目强筋。

整道汤温而不燥,能滋肝肾、强筋骨、祛湿寒,对预防及缓解关节不适有良好辅助作用。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关节运动医学专家团队提醒:关节养护需顺应自然规律,秋季宜“收”不宜“散”。若有关节红肿热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避免盲目按摩或热敷。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精准地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骨伤三科(关节外科) 张道伟 杜健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道伟 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