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

眼下正值“螃蟹季”

32岁的李女士(化名)

周末和朋友约了一顿“品蟹大餐”

不料这一吃

就吃出了问题……

两只螃蟹下肚后,李女士正和朋友们聊着天,皮肤突然冒出大片红色风团,手心脚心阵阵发痒。她还没反应过来,肚子又开始隐隐作痛,还没等回家就上吐下泻了三次,喉咙也像被什么东西堵住,呼吸越来越费劲!

李女士自行吃下一片抗过敏药,却丝毫不见好转,只好紧急赶往浙大二院。经过敏(变态反应)科医生检查,她被确诊为典型的螃蟹引发的急性荨麻疹。

医生表示:“再晚一点,可能就会引起呼吸道痉挛,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为啥螃蟹会“召唤”荨麻疹

螃蟹属于典型的“高致敏食物”,其蟹肉中富含大量体蛋白。当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免疫系统会将其判断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防御模式”,最终引发荨麻疹。

不适症状通常在食用螃蟹后数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我们需警惕不同程度的危险信号:

首先是风团(最常见),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像蚊子包但更大、更不规则),伴随明显瘙痒,风团可能在几小时内消退,但容易反复出现;

其次是血管性水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嘴唇、眼睑或喉咙水肿,严重时可影响呼吸;

少数患者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胸闷等,甚至血压下降、意识模糊,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一旦中招,如何正确应对

立即“断源”:

停止食用螃蟹及任何含蟹的食物(如蟹粉小笼、蟹肉棒),同时避免接触螃蟹的汁液,防止进一步刺激。

牢记“不盲目用药”:

不要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涂抹大面积皮肤,不要用热水烫洗瘙痒部位,也不要盲目吃偏方——这些可能加重炎症,甚至掩盖病情。

日常护理

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火锅、烧烤等易致敏食物,忌饮酒;穿着宽松、柔软衣物,避免刺激皮肤;注意皮肤保湿。

这几类人群吃螃蟹

多长个心眼

螃蟹虽然美味,但也并非人人适合,有一部分人群吃螃蟹要特别注意。在诱惑面前,吃货们还得多长个心眼,该管住嘴时一定要管住嘴。

1、过敏体质者

对于虾蟹过敏者,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食用虾和蟹。如果不确定是否过敏,可以通过皮肤测试或血液测试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确诊。

同时,虾蟹过敏者还应该特别注意餐饮中的成分,避免食用含有虾蟹或虾蟹提取物的食品。某些调味品、汤底或即食海鲜产品中可能含有虾蟹成分。

2、心血管疾病患者

大闸蟹含胆固醇较高,冠心病、动脉硬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后会导致胆固醇增高,加重心血管病。

3、痛风患者

痛风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使人体内的嘌呤含量增高而引发痛风。

4、肝、胆、肾病患者

像大闸蟹这样蛋白质、胆固醇、脂肪含量都不低的食物,会给肝、胆、肾带来不少负担,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这些疾病的急性发作。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