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在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的一次惊险经历:因为感冒吃了一颗头孢菌素,结果差点进了鬼门关。
"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谭医生回忆说,吃药后不久,他就感觉全身血液往头上涌,脸色变得像"酱猪肝"一样紫红,心跳飙升到170次/分,全身起了大片皮疹,被紧急送入抢救室。
连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会在用药上"翻车",这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药物过敏这件事,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这些用药误区,你可能也在犯
谭医生在复盘这次经历时,总结了几个重要的教训。而这些教训,恰恰反映了我们普通人在用药时经常犯的错误。
误区一:以前吃过没事,现在肯定也没事
"以前不过敏,并不代表以后不过敏。"谭医生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认知盲区。
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状态在不断变化。年龄增长、疲劳、压力、疾病等都会影响免疫系统。谭医生就提到,他这次过敏的部分原因是当天太累了——上午参加运动会,下午还在家修水龙头。
更重要的是,很多药物过敏需要一个"致敏"的过程。第一次吃可能没事,但身体已经产生了"记忆",再次遇到这种药物时,就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误区二:只要不喝酒就安全
谭医生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有喝了酒吃抗生素才有危险,我当天没有喝酒。"
很多人都知道"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说法,于是认为只要不喝酒,吃抗生素就是安全的。但这是两回事:
- 喝酒+抗生素 = 双硫仑样反应(脸红、心慌、恶心)
- 药物过敏 = 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皮疹、呼吸困难、休克)
药物过敏跟喝不喝酒没关系,该过敏还是会过敏。
误区三:口服药比打针安全
"不要以为只有静脉用药才过敏,口服一样可以过敏。"谭医生说道。
许多人觉得,口服药物比静脉注射安全多了,过敏风险很小。其实不然。
口服药物过敏同样可能很严重,而且有个更危险的地方:我们通常在家里吃药,一旦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身边没有医生,没有抢救设备,反而更加危险。
误区四:感冒了就吃点消炎药
谭医生说:"不要感冒和嗓子不舒服就吃抗生素。"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里,"消炎药"常常指的是抗生素。感冒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点消炎药好得快"。
但真相是:有大部分的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无效。你吃了不仅没用,还增加了过敏风险。
谭医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药物过敏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是医生也不例外。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