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却也带来了不少朋友的“难言之隐”——鼻子像关了的水龙头,喷嚏一个接一个,眼睛还痒得难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哎呀,又感冒了!”于是自行服下感冒药,却发现效果不佳,症状反而缠绵数周。
其实,这很可能是秋季过敏性鼻炎在“作祟”。与感冒混淆、处理不当,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延误病情,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呼吸系统问题,如哮喘急性发作。
那么,如何快速区分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在过敏高发的秋季,有哪些不用吃药就能有效防护的“妙招”?对于哮喘患者,日常管理和紧急自救又该注意什么?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关于哮喘治疗的常见误区,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看待?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呼吸科权威专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谷秀教授,为大家带来一份详实、实用的秋季呼吸健康指南,助您和家人安稳度过“多事之秋”。
Q1. 很多市民在秋天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的症状,常常分不清是感冒还是过敏。请您教大家几个简单的方法如何快速区分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在秋季过敏高发季,有哪些“非药物”的实用防护技巧可以推荐给大家?
谷秀教授:我想以下两点,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初步的自我鉴别。(1)感冒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病程持续5~7天。过敏性鼻炎则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后立即发作,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整个花粉季;(2)感冒常伴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过敏性鼻炎通常无发热,全身症状罕见,“鼻痒眼痒”是区分过敏比较具有特异性的指标。
那么说到“非药物”防护技巧,首先,要减少接触过敏原,比如可以关注本地花粉浓度预报,在浓度高的时段(通常为午间、午后及晴天刮风天)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佩戴口罩、密封性较好的眼镜;其次,及时清洗也非常重要,回家后立即洗手、洗脸、用生理性海水洗鼻,并更换衣物,以清除身上附着的花粉。最后,可适当改善室内环境,花粉高发季节可间断关闭门窗,保持室内清洁,勤换床单被套,防止室内尘螨等其他过敏原叠加效应。
Q2. 对于已经确诊的哮喘患者,尤其是在这个季节,他们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哪些细节?如果突然遇到哮喘急性发作,身边没有医生,患者和家人应该遵循怎样的急救处理步骤来争取时间?
谷秀教授:秋季是哮喘急性加重的高危季节,以下4个方面的管理需格外精细。(1)严格规避过敏原:北方秋季以蒿草、豚草等花粉为主。在高峰时段(晴朗微风日的午间及午后)减少户外活动。出门佩戴口罩和密封眼镜。回家后立即洗脸、洗鼻、更换衣物。(2)预防呼吸道感染:感冒是触发哮喘的重要诱因。需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3)坚持规范用药:切勿自行减停“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这是维持病情稳定的基石。即使感觉良好,也需遵医嘱每日使用。(4)随身携带急救药物:确保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 随时带在身边。
若突然急性发作,应当迅速离开致敏环境,立即坐下休息,并尽快吸入随身携带的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用药后等待数分钟观察效果。同行人可适当安抚患者情绪,让患者采取坐位,身体微向前倾,肘部靠在膝盖上,此姿势有助于呼吸肌工作。若症状仍无缓解,或出现说话困难、口唇发紫、嗜睡意识模糊等危重迹象,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援期间,可每隔15~20分钟重复吸入急救药物1次。
Q3. 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说法,比如“哮喘长大了自己就好了”“激素副作用大,千万不能用”等。您作为权威专家,结合您的临床实践,遇到过哪些谣言?对于那些对疾病感到焦虑甚至恐惧的患者,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来建立长期规范治疗的信心?
谷秀教授:“哮喘长大了自己就好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解。部分儿童期哮喘进入青春期后,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但这并非“痊愈”,其气道高反应性(过敏基础)依然存在。多数人在未来接触诱因(如过敏原、病毒感染)后仍会复发,且长期未控制的气道炎症可能导致气道重塑,造成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哮喘需要积极管理,不能“等待自愈”。
“激素副作用大,千万不能用”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此“激素”非彼“激”。患者恐惧的是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带来的全身性不良反应。而哮喘控制的核心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其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剂量以微克计,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量极少,在规范治疗剂量下非常安全,全身不良反应罕见。与反复哮喘发作导致的肺功能永久下降相比,ICS的获益远大于其风险。
我想对我们的患者说,哮喘虽不能“根治”,但完全可以控制。我们的目标是让您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运动。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长期规范治疗”。哮喘需要每日的细心维护(控制药物),也需要应急的准备(急救药物)。与医生建立信任,坚持规范使用安全、有效的吸入药物,定期复查评估,避免已知诱因,您完全可以重获顺畅的呼吸,摆脱对急性发作的恐惧。
专家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谷秀教授
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科教研室负责人,呼吸与危重症科、感染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肺间质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内科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
沈阳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肺癌诊断与微创综合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肺结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东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辽宁省预防学会呼吸病预防委员会常委等
日本金泽医科大学 访问学者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博士后
担任Thorax中文版、《中国实用内科》《医学研究与教育》等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审稿专家
作为主编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十四五”攻关专升本《诊断学》教材的编写
曾获得辽宁省及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2018年获第一批辽宁省“拔尖人才”称号
辽宁省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
2023年获沈阳市第八届优秀专家称号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