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第十六位,此时昼夜均分、阴阳相半,此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降、温燥转凉燥,阳气收、阴气长,万物入秋收,人体易出现津液不足、脾胃虚弱、情绪低落。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贺嘉琪医师结合节气特点,围绕“顺应天时、调和阴阳,以‘养收’为核心”的原则,从饮食、起居、情志、特殊人群防护等方面给大家提出养生建议。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食饮有节
一、宜食温润之品
1. 遵循 “白色入肺” 理论,首选秋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秋梨可生食或煮水,《饮膳正要》载其“止渴生津,清心肺”;百合配莲子炖,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银耳含天然胶质,与梨同煮羹可滋养肌肤。
(▲AI图)
2. 兼顾“酸甘化阴”:可将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配蜂蜜,制作蜂蜜柚子茶等,防止津液流失。
3. 秋分后转凉,脾胃弱者需防秋凉伤脾:山药、芡实性平味甘可健脾补虚,宜蒸、煮,如山药红枣粥、芡实瘦肉汤。
二、经典食疗方推荐
1. 秋梨膏:新鲜梨去核留皮榨汁,加入罗汉果、茯苓、姜丝等,熬煮1~2小时,过滤渣滓,只留纯净的汤汁,加适量川贝粉、冰糖(溶解)小火熬至浓稠收膏,冰箱储存。每日冲服可缓解干咳咽干。
2. 百合银耳莲子羹:银耳泡发后与百合、莲子同炖,加少量冰糖调味,具有滋阴润燥、宁心安神功效。
三、饮食禁忌
忌辛辣、生冷、油腻。食螃蟹需配生姜、紫苏中和寒性,防止脾胃不适。
起居与运动:收放有度,顾护正气
一、起居调摄
1. 作息规律:晚 10 点前入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 6-7 点起床助肺气舒展,清晨可做叩齿吞津法:闭口叩齿 36 次,舌搅口腔 36 圈,待津液满口后分三次咽下。
2. 穿衣保暖:采用 “洋葱式穿衣法”,早晚加外套,中午减衣物,灵活应对温差。老人、儿童及慢病患者需重点保暖腰腹与足部,睡前热水泡脚促进循环,避免 “秋冻” 过度。
二、运动指导
选八段锦、散步、太极拳等轻缓动作,周身微汗即可,避剧烈运动致大汗伤阳,汗出后及时换衣防受凉。还可配合腹式呼吸(平卧时长呼长吸 100 次)或顺时针按摩脐周 100 次,增强胃肠功能。
(▲AI图)
情志调摄:收敛神气,心随秋安
一、防“悲秋”情绪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志为悲,故人易生悲忧情绪。每日可做 10-15 分钟冥想呼吸:吸 4 秒、屏息 4 秒、呼 6 秒,专注呼吸以宁心;晴朗时可登高远眺或种花草,借自然疗愈缓解低落。
(▲AI图)
二、穴位按摩辅助
穴位按摩也能帮助我们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1.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食指中指按揉 3-5 分钟,可宽胸理气、解郁安神。
2.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拇指按揉 2-3 分钟至酸胀,能疏肝泻火、缓解焦虑。
3. 肺俞穴:背部第 3 胸椎旁开 1.5 寸(约两横指宽度),按摩可解表宣肺,增强肺部功能。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一、慢病患者
1. 心脑血管患者:秋分后气温降,血管收缩致血压波动、发病风险增,建议早晚测血压,避免清晨外出,上午10 点 下午3点运动以减血管刺激。
2. 慢阻肺病患者:秋分干燥、温差大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需严格戒烟,医师指导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避人员密集场所,不过早过晚锻炼,注意保暖防感染。
二、过敏人群
外出戴防护口罩与护目镜,定期清洁室内环境;可用药食同源食材辅助抗过敏,可煎服乌梅 10 克、防风 6 克,收敛肺气、增强抗过敏能力。
(▲AI图)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罗运花主任提醒您:秋分养生紧扣“养收”原则,以饮食滋阴润燥、起居顺天时、情志收敛安宁,为冬日健康打下基础。慢病患者及特殊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落实防护,顺应“阴平阳秘”,健康度金秋。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 贺嘉琪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贺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