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属金,与人体肺脏相通,此时人体易发生呼吸疾病、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那么,秋分应该如何科学养生?


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洁芳提醒,秋分养生需顺应“收养”的原则,核心在于“平衡阴阳,滋阴润燥,健脾益胃”,重在养护肺脏,防止燥邪伤肺,同时要避开常见养生误区,才能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实用养生小技巧,助您科学养生

1.早睡早起,防寒保暖

建议晚10点前入睡,早6-7点起床,顺应阳气收敛。秋分后“一夜比一夜冷”,尤其需保护颈部、腹部、脚部;睡前热水泡脚(可加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忌穿凉鞋、露脐装,避免寒气入侵。

2.按揉穴位

迎香穴(鼻翼两侧):缓解鼻炎、预防感冒。

足三里(膝盖外侧):健脾补气,增强免疫力。

3.喝秋分茶

乌龙茶(半发酵茶)性平和,润燥生津;也可喝蜂蜜柚子茶。

秋分时节,您可以试试这些中医特色疗法

1.脐部综合灸:肚脐(中医称“神阙穴”),是人体的先天之本,此处皮肤薄,药物容易吸收,在此处用药并施灸,借助艾火的纯阳之热,将药效通过经脉输布全身。

适用于:

消化系统问题:腹胀、腹痛、胃酸、呃逆、呕吐、腹泻、便秘及脾胃虚弱;

妇科类问题: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及失眠等;

其他:小儿积食、厌食、遗尿等。

2.火龙罐综合灸:是集推拿、刮痧、艾灸、点穴功能于一体,以独特设计的罐口为刮痧板,以罐中艾柱为灸疗火源,结合点、震、扣、碾、推、按、拨、揉等手法调理。

适用于:

脊柱类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背部肌肉损伤,如上背痛,急性腰扭伤,局部肌肉拉伤;

妇科类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

其他:中风后遗症、外伤骨折后所致的水肿、风、寒、湿所致的各种痛症、胃肠类疾病(如便秘、便溏、腹胀、消化不良等)。

“养错反伤身”!警惕三大养生误区

秋分养生虽有规律可循,但不少人容易陷入认知偏差,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以下三大常见误区,需重点规避:

误区一:盲目进补,秋燥只需多喝水

常见问题:很多人认为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于是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品,忽视身体耐受度;同时,面对秋燥引发的口干、皮肤干,单纯依赖“大量喝水”缓解,却不知过量饮水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燥邪伤体的问题。

正确做法:饮食需润燥为先,少辛多酸

1.多吃滋阴润肺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甘蔗、芝麻、核桃。

2.少辛多酸,忌辛辣刺激: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避免耗伤阴液。适当吃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柚子),收敛肺气,生津润燥。

3.温补脾胃,忌生冷:秋分后可温和进补,如鸡肉、牛肉、红枣炖汤,但要避免油腻。同时,少吃生冷瓜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误区二:运动越剧烈越好

常见问题:秋季气候宜人,很多人开始加大运动量,甚至选择剧烈的运动方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于剧烈的运动不仅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反而可能损伤身体,特别是关节和肌肉。

正确做法:运动需舒缓为主,忌大汗

1.选择温和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以出微汗为宜,避免过度耗气;晨练不宜过早,等日出后为佳,避开寒露冷风。

2.常做呼吸操:深呼吸(腹式呼吸)能帮助清肺、放松身心。

误区三:忽视情绪调节

常见问题:秋季是情绪波动的季节,很多人容易出现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然而,很多人忽视了情绪调节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吃好、喝好、运动好就足够了。

正确做法:情志要保持平和,避免伤感

1.多晒太阳(早晚阳光温和时),助阳气生发。

2.多社交、登山望远,开阔心胸。

3.多听舒缓音乐或练习冥想,保持情绪稳定。

李洁芳提醒,秋分养生,贵在“和”字。避开盲目进补、剧烈运动、忽视情绪等误区,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综合调理,才能真正实现“滋阴润燥、健脾益胃”,安然度过金秋,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 王秀芝 何怡萍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长沙市第四医院 王秀芝 何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