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提供线索,说看到短视频上有专家说“大量吃肉反而耽误孩子长高,碳水才是长高关键”,想确认该说法是否可信。

科学辟谣经过查证发现,该说法来自一条经二次剪辑的短视频(并未获取授权),只摘选了专家的部分说法,并通过情绪化的标题引发公众关注,其观点曲解了专家原意。

截自相关视频号

目前,该视频已被投诉下架。

那么,回到核心问题——吃肉真的反而会影响孩子长高吗?碳水才是孩子长高的关键?今天来详细说说。

“孩子茁壮成长”:

到底该吃啥?

先说答案:营养方面的建议不能脱离人群具体情况。

现在全民生活水平提高,肉早就不是什么难以获得的食材了。很多家长往往认为“肉=有营养”“吃什么补什么”,会因为疼爱孩子多让他们吃肉,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很注重健康饮食,会刻意控制碳水摄入,多摄入瘦肉和蔬菜,并希望孩子也采取这种饮食方式。

但这种给孩子“猛吃肉”的做法实际上并不符合孩子的需求。孩子长高,不仅需要“材料”,还需要“能量”。

一方面,蛋白质的确是孩子长高所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源源不断的蛋白质来合成新的细胞、修复受损的组织,同时蛋白质还参与激素、酶、免疫分子的合成,对免疫力和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孩子也不能忽视“能量”的供应,除了日常活动,将摄入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长身体)也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大米、白面这样的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换句话说,碳水化合物就像身体的“燃料”。

如果吃肉太多而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身体会把蛋白质作为“燃料”,结果就是蛋白质没能好好用在“盖房子”上,反而被用作能源。尽管相同重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所含的热量非常接近,但碳水化合物代谢路径更加高效,且代谢负担更小。因此,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总之,孩子的胃口是有限的,如果给孩子吃肉太多,往往会影响主食的摄入,增加孩子的代谢负担,而考虑到肉的营养特点和烹调方式,这种做法还可能让孩子摄入过多脂肪,增加肥胖风险。因此,“猛吃肉”并不是一种健康合理的喂养方式。

相信看到这儿大家已经清楚主食的重要性了,不过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前面讨论的只是在澄清部分家长对“肉”和“主食”选择出现的误区,而不是在说谁比谁重要。实际上,翻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或者权威的育儿、营养书,就会发现都在强调均衡营养的重要性,并给出各类食物搭配比例的建议,绝不会过分强调单一食物或单一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不是只要出现专家

信息就能准确传达

大家只要稍微品读一下,就会发现“孩子长高不靠猛吃肉”和“大量吃肉反而耽误孩子长高”虽然看起来相似,但感情色彩和逻辑上有明显差异。前者只是平静地陈述了一个事实,而后者更容易引起我们的点击欲望,甚至会让部分观众觉得“吃肉有害”以至于引起恐慌,都不敢给孩子吃肉了。

举个夸张的例子,这种区别就好比“跑得快不靠理光头”和“理光头反而会跑得慢”。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部分自媒体号运营者,会挖空心思吸引读者、观众的点击。一方面,他们喜欢选择知名人士(包括专家)的视频,再进行进一步加工以吸引流量;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包装上下很大功夫。比如,受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视频封面和标题,如果这些不够吸引人,那么用户就会将这条内容划走。

这样一来,运营者就会绞尽脑汁,尽可能使用抓眼球的标题,甚至不惜断章取义,煽动情绪。更有甚者,会用过去的视频,抹掉时间标记,假冒专家对当下的热点的评价。

其次,某些自媒体号的运营者,既没有专业背景,也缺乏专家团队,无法对内容的科学严谨负责。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的修改,比如夸张一点、煽情一点、换个说法、突出专家的一句话等等,有时却会导致信息本身出现错误,或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不合适的方向。

更别提现在的 AI 技术已经十分先进,能够伪造视频和声音了(见 AI 编的东西都有哪些破绽?看这一篇就都会辨别了)。因此,即便看到了专家出镜,我们也要注意分辨,发布内容的账号是不是专家本人或团队的?发布的账号是不是权威的?这个视频是不是近期的?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每天都会在网络上看到大量信息,一定要学会辨别,尤其是涉及孩子健康、成长这类重要话题,更要保持理性,不轻信、不盲从。面对所谓的“专家说”“权威讲”,不妨多花点时间,看看信息的原始来源是什么,是谁发布的,有没有权威背书,内容有没有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

如果可能,尽量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或专业人士本人获取信息,这样能最大程度避免误解和误导。

本文为科普中国·热点追踪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丁崝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来源: 科技热点追踪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