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实在是口渴,能不能给我喝口水?”临睡前,7岁的乐乐(化名)怯生生地问着妈妈。儿子的这句话,让陈女士(化名)心里一酸,不是她故意不让儿子喝水,而是已经满7岁的乐乐仍然频繁尿床,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少喝水”的办法来降低孩子的尿床概率。
上周,乐乐妈妈陈女士带着孩子来到了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谭传梅主任医师诊室,陈女士告诉谭传梅主任,乐乐今年已经满7岁了,孩子从3岁至今,每周都会尿床1次。起初,觉得只是孩子年龄小自控力不强,就没有太当回事,可是随着儿子都幼儿园毕业开始读小学了,这尿床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善。
全家人也试遍了各种方法,比如:晚上八点后严格禁水、睡前必须上厕所、半夜定点闹钟喊醒孩子起来上厕所……可方法用尽,第二天起床仍是湿漉漉的一片。多年累积下来,陈女士也有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的时候,家里老人也说“孩子就是懒,多打多教育就好了!”久而久之,不但孩子的尿床问题没解决,陈女士和儿子的亲子关系还变差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乐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孤僻,觉得自己是个“怪胎”。 他拒绝参加学校夏令营等一切需要过夜的活动,就连他去好朋友家玩,一到下午都会焦躁不安吵着要回家。孩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羞耻”的种子,觉得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会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谭传梅主任听完后语重心长的告诉家长:“孩子5岁以后,每月尿床次数超过1次,这在医学上称为‘夜遗尿’,是一种疾病现象,不是孩子故意为之,所以打骂孩子是不可取的!儿保科现在开设了遗尿(夜尿调控)特色门诊,可以一站式解决孩子的尿床问题。”
陈女士听了谭传梅主任的话,立即配合给孩子完善了全套检查。拿了治疗药物回家后当晚就给乐乐吃下了,结果第二天一早陈女士惊喜的发现孩子的床铺竟然是干爽的,这是数年来没有过的体验,激动地在第一时间就给谭主任发消息告知这个巨大转变,通过两周地连续用药巩固后,乐乐彻底摆脱了尿床问题,一家人别提多开心,自从卸下了这个心里重担孩子也肉眼可见的开朗了起来!
走出“尿床”的三大认知误区
乐乐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我国数据显示,5岁及以上儿童中,约有2%-5%的孩子受夜遗尿困扰。这个比例意味着,在一个40人的幼儿园大班或小学班级里,就可能存在1-2个这样的孩子。然而,绝大多数家长都陷入了以下误区:
误区一:“长大自然好” → 盲目等待,或错过干预良机
确实,部分孩子会随年龄增长自愈,但每年自然痊愈率仅约15%。这意味着,有大量孩子会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小学、中学。长期的尿床不仅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更会对其自信心、社交能力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心理创伤可能远甚于疾病本身。
误区二:“孩子睡太死/太懒” → 错误归因,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夜遗尿的根源绝非“懒惰”或“意志力”问题。其主要生理病因包括: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正常孩子夜间这种激素分泌增多,尿液减少。而遗尿孩子分泌不足,夜间尿量过多,膀胱装不下。
膀胱功能性容量小:孩子的膀胱在夜间存储尿液的能力相对较小,且敏感度低,充盈时无法有效唤醒大脑。
觉醒功能障碍:孩子大脑对膀胱充盈的信号不敏感,难以从睡眠中唤醒。一味的责骂孩子,无异于责怪一个发烧的人为什么体温降不下来,不仅无效,更是二次伤害。
误区三:“这不是病” → 忽视背后的健康警报
绝大多数儿童尿床属于“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但也需要排除一些器质性病变,如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甚至脊柱隐裂等神经系统问题。一个科学的检查,就是为了排除这些“警报”,让家长真正安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曹晗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曹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