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觉得耳朵里像藏了一只蝉,整天嗡嗡作响?是否总在换季时变成“鼻涕虫”,呼吸全靠一张嘴?是否每次K歌后都声音嘶哑,仿佛变身唐老鸭?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耳鼻喉问题,很多人选择忍一忍就过去,却不知道它们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耳朵:不只是听觉器官,更是健康“警报器”

很多人不知道,耳朵问题可能预示着全身性疾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彭波主任介绍,持续耳鸣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突然听力下降可能预示心脑血管问题;反复耳痒、流液可能与过敏体质或免疫力下降有关。

中医小妙招:

1. 鸣天鼓按摩法:双手掌心紧捂耳朵,手指放于脑后,用食指压在中指上,弹拨后脑勺3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改善耳鸣听力。

2. 耳部穴位按压:每天按摩耳垂后的翳风穴、听宫穴各3-5分钟,缓解耳鸣耳聋。

3. 饮食调理:多吃黑色食物补肾益耳,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二、鼻子:呼吸系统的“守门员”出了问题

长期鼻塞不仅让人头晕脑胀,还会导致睡眠缺氧影响记忆力。儿童长期张口呼吸甚至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和智力发展。而反复鼻出血可能是高血压、血液病的征兆。

中医小妙招:

1. 鼻部按摩操:用双手食指从鼻梁两侧由上至下按摩30次,再按压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分钟,最后揉按鼻通穴。早晚各一次,有效改善鼻塞。

2. 中药洗鼻:用中药洗鼻3-5分钟,通窍效果显著。

3. 药膳调理:黄芪炖鸡汤(黄芪30克+老母鸡1只)补气固表,增强鼻腔抵抗力,适合易感冒鼻塞者。

三、咽喉:全身健康的“气象站”

喉咙不仅是发声器官,更是呼吸和消化的重要通道。持续声音嘶哑可能是声带结节甚至喉部肿瘤的征兆;反复咽喉痛可能暗示免疫系统问题;长期咽喉异物感可能与胃食管反流有关。

中医小妙招:

1. “呵”字吐纳法:静坐放松,深吸气后缓慢呼气并发“呵”字音,重复36次。可清泻心火,缓解咽痛。

2. 中药代茶饮:金银花5克+胖大海2枚+麦冬10克泡水饮用,清热利咽,保护声带。

3. 刮痧疗法:用铜砭刮板从上向下轻轻刮拭颈前部(喉结两侧),出痧即可停止,缓解咽喉肿痛立竿见影。

中西医协同双管齐下,耳鼻喉更健康

有人问:“不舒服了,到底该看西医还是中医?”其实不用纠结,两者结合效果才最好!

现代医学在治疗耳鼻喉“急症”上很厉害,比如突然耳朵流脓、鼻子大出血、喉咙肿得咽不下东西,赶紧去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能快速诊断病因,用药物、手术等方式控制病情,避免问题加重。

而中医更擅长“慢调理”,比如慢性耳鸣、反复鼻塞、长期嗓子干疼,西医可能只能缓解症状,中医却能从根本上调理体质——通过按摩、食疗、中药等方法,改善身体内部环境,让耳鼻喉不再反复出问题,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耳鼻喉突然出现哪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马上去医院,千万别耽误:

1. 突然听不见声音,或者一侧耳朵听力明显下降;

2. 擤鼻涕、吸鼻涕时,发现鼻涕里带血,尤其是“回吸性涕血”(从鼻子后面吸到嘴里的鼻涕有血丝);

3. 声音嘶哑几天未缓解,休息、喝药都没好转;

4. 脖子上突然长了“小疙瘩”,摸起来不疼不痒,但会慢慢变大。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彭波主任提醒:耳朵、鼻子、喉咙虽然小,却是身体和外界接触的“门户”,它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全身健康。

别再把那些“小毛病”不当回事,平时做好预防——少熬夜、多喝水、别用手掏耳朵、出门戴口罩,再试试上面的中医小妙招,有问题及时就医,才能真正拥有“耳聪、鼻通、喉咙爽”的健康状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科 方影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