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可能都有“感觉自己脑子好像不够用了”的时刻。
别慌!不是你“脑子不够用”,而是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早把大脑的“内存”挤爆了!
图源:花瓣网
研究都实锤了:信息过载会让大脑里负责记忆的海马体“掉链子”,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记东西越来越费劲。
但咱的大脑可是“潜力股”,神经元可塑性强到离谱!不用报昂贵的补脑班,每天做这5件小事,就能帮大脑“回春”,甚至悄悄“长本事”,快码住试试!
一、吃鱼=给大脑“加油”
吃鱼补脑√
咱从小听到大的“吃鱼补脑”,还真不是谣言!鱼最绝的地方,是自带“大脑黄金营养素”——Omega-3脂肪酸。这玩意儿人体自己造不出来,全靠吃进去,不仅能帮着降血脂、增强免疫力,还能给记忆力“打辅助”,让你记东西不费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帮咱算好了:每周吃2次鱼,每次大概150-250克(差不多手掌心大小),清蒸、香煎都成,比啃保健品靠谱!
图源:央视新闻
二、动起来,让海马体“逆生长”
别以为运动只练肌肉,它还能给大脑“塑形”!大脑里管记忆的关键区域叫海马体,年纪大了容易缩水,而运动能让它 “变大变强壮”。
有研究表明,每周3次、每次50-80分钟的运动+力量训练,半年后海马体明显“扩容”;不运动的人,海马体只会慢慢萎缩。
图源:央视新闻
推荐4类“健脑效果天花板”的运动,按需pick:
中等强度有氧:快走、慢跑这类中等强度有氧,每周150分钟,达到“能说话不能唱歌”的状态就刚好;

图源:花瓣网
高强度间歇(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适合有运动基础的人,别逞强避免受伤;
“脑体双动”技巧性运动:球类、舞蹈、攀岩这种“动脑 + 动身体”的技巧性运动,专治注意力不集中;
图源:秀米
力量训练:深蹲、平板支撑等力量训练,千万别突击练,长期坚持才有效。
图源:花瓣网
要是实在懒得动,从“小习惯”开始:工作间隙站起来走两步,下班提前一站下地铁步行回家,慢慢就会发现“动起来”没那么难!
三、早睡,给大脑“整理内存”
熬夜党注意!再牛的补觉也救不了熬夜对大脑的伤害。大脑在睡眠时(尤其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会像“回放电影” 一样整理白天的记忆,把短期记忆转成长期记忆,这是记忆巩固的黄金时间。
熬夜会让海马体神经元“疯狂放电”,打乱记忆整理节奏,就算第二天补觉,记忆力的损失也补不回来。别再熬了,睡够才是给大脑“充电”!
图源:央视新闻
四、读书,给神经纤维“铺路”
别再说“读书没用”!研究对比了文盲、从小读书和长大后才读书的人,发现阅读能让左脑弓状束(连接颞叶和顶叶)发生大变化—— 神经纤维束更整齐密集,信息传输更顺畅,还能减少“信号泄漏”,认知能力直接up!
要是很久没深度阅读了,从小事练起:听熟悉的歌想下一句歌词、用车牌造长句、看完文章自己总结,让大脑“稍微用力思考”,别总躺着刷短视频。
图源:央视新闻
五、听音乐,调动大脑“多感官”
听音乐不只是放松,更是给大脑“做训练”!音乐家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脑区都更活跃,经过音乐训练,耳朵对声音更敏感,控制手指、嘴部的脑区会变大,甚至乐感好的人,阅读分数也可能更高。
图源:央视新闻
为了更好的“长脑子”,
我们可以把这几个习惯形成闭环,
产生叠加效益:
晨间运动加晨读激活神经可塑性,提升日间学习效率;
路上听歌放松大脑,帮紧绷的神经慢慢舒展;
午间小睡固化上午所学,为大脑“腾出内存”;
晚餐蒸鱼提供omega脂肪酸,辅助大脑改善;
深度睡眠完成记忆刻录与毒素清理,开启新循环。
来源: 文字图片来源参考: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