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天地凝成的一行无字诗,当夜风在草叶间低语,晨光便在那之上凝结成珠,剔透如泪,洁白似玉——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自此,孟秋悄然而逝,仲秋翩然而至。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正是候鸟南迁、人间收露品茶的好时节。

一、白露三候与古俗

(一)观候知时:白露三候

白露有三候,候候皆含天地讯息。

一候鸿雁来。鸿雁南飞,避寒就温,是天空写给大地的第一行秋诗。

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春分而来,秋分而归。燕归南方,带来“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白露垂”的意境。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指美馔。百鸟感知秋肃,衔果藏食,蓄粮以备冬,宛如自然界的丰年仪式。

(二)古俗今承:白露习俗

饮白露茶:民间素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之说。白露茶历经夏暑锤炼,于此时采摘,正值最佳。其味甘醇厚重,香郁悠长,不像春茶娇嫩、夏茶苦涩,可谓“刚刚好”的秋日之饮。轻呷一口,如饮尽整个清秋。

二、白露养生三韵

人间换季,养生之要,尽在“润、收”二字之间:“润”以应燥,“收”以纳藏。

(一)防秋燥:人间有味是润养

秋风送爽虽令人愉快,却偷走了空气中的湿润,“秋燥”遂成主气。肺属上焦,司呼吸,通百脉,调水道,中医云“燥易伤肺”,人也就觉得口鼻干涸、咽喉痒涩,皮肤像干透水分的毛巾,甚至干咳连连,声声都是燥。此时身体虚弱,若在服药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膳食,便是最温柔的疗愈。

1.晨起一粥,润物无声米粥氤氲中,可添几片百合清心润肺,数朵银耳滋阴生津,几块山药健脾益气。一碗下肚,如秋雨润土,细腻无声。

2.果蕴秋光,食之有道梨可与冰糖、银耳同炖,熬成一盅温润沁人的秋日甜羹;葡萄多汁,正解体液之渴;石榴绽玉,粒粒皆是津生之籽。

3.白色入肺,根实皆宜在中医看来,白色属金入肺,所以莲藕、白萝卜、荸荠等白色食物,皆是大地馈赠的润燥之宝,不妨多食。

(二)适寒温:天凉添衣念长暖

如果说节气是自然的书信,那么白露,便是最温柔的一封。它不似霜降凛冽,不似立秋虚名,只以清露为墨,书写换季的叮咛。

谚语有言:“白露身不露,寒从脚下生”,秋季穿衣建议记好以下三点:

1.三处宜暖,莫任风侵腰腹部、关节与双足,最易受寒,应该护其温暖,勿伤阳气。

2.衣随境转,不忘携衫早晚风起,温差变大,记得带一件轻衫抵御清寒;夏装到了此时可以慢慢收起了。

3.秋冻适可,因人而异秋冻,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奉之为圣律。体弱老少之人,尤应及时添衣。正常健康之人也要注意在感到寒冷之时添加衣物,勿拘于“秋冻”硬杠。

(三)养心神:秋心如水宜收敛

白露之后,万物渐收。日照短而夜凉长,草木摇落而露白。《黄帝内经》劝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日之养,重在敛神宁心,不妨从这几件事做起。

1.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顺应天时,便是最好的养生。

2.动以缓形,不宜大汗散步、太极、八段锦等柔缓运动,皆可畅通气血而不伤津。

3.登高舒心,静坐观心秋高望远,极目骋怀,或焚香默坐,皆可安顿心神。

白露,为天地施了一层温柔的滤镜。它滤去夏的喧嚣,显出秋的沉静与本真。那些深藏的心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牵挂,“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的惦念——常在这清冽时节浮上心头。若心有牵念,不妨轻问一句:“又是一年秋天,你那里冷吗?”

白露,是人间一次优美的转折。它教我们向外抵御燥寒,向内安养心神。在这秋水长天的季节里,愿你我皆能润养其身,收敛其心,得一份从容安康。天已凉,人可暖,唯愿岁月无恙,你我皆安。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李欣阳 卢彦琳 金关兵 田梦影 邵将 孙贵香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香澜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