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对于血液肿瘤患者而言,是一场艰苦的战役;而化疗后的发热,则像是战役中突然袭来的风雨,让患者和家属措手不及。体温计上每一个上升的刻度,都牵动着患者最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更是危险的信号——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临床上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
在现代医学紧急应对的同时,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如何为患者保驾护航?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王丹副主任医师带您一起了解这场中西结合的“降温之战”。
发热:正气与邪气的激烈交锋
在中医理论中,化疗所致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与普通外感发热截然不同。化疗在中医看来属“毒邪”,虽能攻伐肿瘤,但也会损伤人体正气,尤其耗伤气血阴液。
血液肿瘤患者本身已有正气亏虚,化疗后更是“雪上加霜”,形成本虚标实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气血阴阳俱虚(本虚),另一方面又有余毒未清、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标实)。这种发热,往往表现为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或午后夜间发热加重,伴有明显口干、乏力、盗汗等虚证表现。
辨证施治: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此类发热绝非“一刀切”,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分为不同类型:
1.湿热蕴结型
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纳呆。常用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加减,以藿香、厚朴芳化湿浊,杏仁、白蔻仁宣畅气机。
2.阴虚发热型
午后或夜间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这是化疗后最常见类型,可用青蒿鳖甲汤加减,以青蒿清透虚热,鳖甲滋阴潜阳。
3.气虚发热型
发热遇劳则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此乃脾胃气虚,可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
4.血虚发热型
见于贫血明显者,发热多为低热,伴面色苍白、心悸头晕。选用归脾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益气补血。
5.毒热蕴盛型
多见于感染严重者,高热不退,口渴喜饮。常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清热解毒。
内外合治:中医的多元应对策略
除了内服汤药,中医还有许多特色疗法:
1.中药擦浴:选用荆芥、薄荷、青蒿等煎汤擦浴,通过皮肤给药退热;
2.穴位按摩:按摩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有助于清热;
3.耳尖放血:在专业人士操作下,耳尖放血可急泻热毒;
4.饮食调理:可用鲜藕汁、荸荠汁生津止渴;西洋参泡水益气养阴;
5.银耳百合粥:滋阴润肺,适合阴虚发热。
注意:这些方法不能替代医疗救治,化疗后发热必须先就医。
防胜于治:中医预防之道
血液内科王航主任提醒,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于化疗后发热,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可在化疗开始时即配合中医药调理,固护正气,减轻化疗毒性,预防或减轻发热发生。
中西合璧:1+1>2的协同效应
现代医学对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主要采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及升白细胞治疗,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中医治疗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减轻抗生素的副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全身症状、缩短发热时间。
当发热这个“不速之客”造访时,我们不必惊慌。现代医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中医则通过整体调理,帮助身体恢复平衡。两者相辅相成,为血液肿瘤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在接受化疗的路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就像为一艘航行在暴风雨中的小船同时配备了现代导航系统和传统航海智慧,让航程更加安全平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王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