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进入深秋,自然界阳气渐弱、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由外向活动转为内敛收藏。

但有些人却在这个时节更易心烦气躁、控制不了情绪而发脾气,也有人常常会感觉到眼睛干涩,入睡困难或者大把地掉头发……

其实,这些情况都与金气克木、秋气伤肝有关。

《黄帝内经》记载:“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肝一旦不正常,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心、肺、脾、肾等器官。

在秋季,肝气郁滞或肝火旺的人,症状表现往往会更加明显。因此,秋天虽然是养肺的“主场”,但绝不能忽视养肝。

01PART

秋气伤肝

肝不好脏腑逆乱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天文、气象、物候、病候等多方面内容融合,揭示了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与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这个理论中,中医认为肝属木,这个“生命之木”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行津布、促进脾胃运化、改善情志活动等作用。

而肺属金,秋之气通肺,肺金当秋而旺。肝属木,金克木,肺气就很容易压制肝气,使肝气不得疏泄。

肝主疏泄,既是情绪的总开关,也是气机运转的指挥官。

正常情况下,肝向四面八方把气机疏散出去,整体是一个向四周发散同时有向上的趋势,就像一棵树木的树冠一样。

而一旦肝气得不到疏泄,出现逆乱,会把身体中其它脏腑或部位带逆乱,导致胃气上逆、肺失宣降、心火上炎。

1胃——胃气上逆

【症状】食欲不振、胃部胀满,胃里有恶心、嗳气、呕逆、反酸。

2心——心火上炎

【症状】心慌、多梦、烦燥、心悸、口舌生疮。

3肺——肺失宣降

【症状】咽干咽痛、咳嗽气喘。

4头面部表现

【症状】口舌生疮、耳鸣、目赤肿痛、头晕目眩。

另一方面,秋燥易伤机体阴津,肝主藏血,肝脏“体阴而用阳”,肝木需津血的滋养,如果津血不足,肝木失荣,就会出现肝脏问题。

比如说情绪急躁,咽喉异物感,双目干涩发痒,失眠多梦等等,甚至出现面红目赤、头晕、便秘的情况。

此外,尿黄如茶、食欲不振、刷牙出血以及常常疲惫无力也是肝脏需要养护的表现。

长期如此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譬如血压,它的波动和负面情绪关系密切,中医认为,高血压和肝阳上亢有关,而肝阳上亢的根本原因是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又是从肝气郁结而来,因此三高人群需要格外注重养肝。

因此,秋季养肝不仅增强肝脏功能,还有助于维护身体全面健康。

俗话说,养肝就是养命,肝不好,未老先倒!肝养好了,身体也就好了!~

肝气疏发条达,人体气血才能通畅。肝是情绪的总开关,人们常说养生首先要保持心情愉悦,那么就要从“肝”起始。

02PART

秋季养肝

做好3件事 

想要有个好肝,可以试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这三件“小事”:

1适量运动 心情舒畅

中医讲“肝主疏泄”,情绪的好坏对肝影响很大。中老年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非常重要。像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遇到烦心事,可以找家人、朋友倾诉,或者通过听音乐、下棋等方式放松自己。心情好了,肝脏的功能也会更顺畅。

2规律作息  助肝藏血

中医认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脏排毒和修复的黄金时段,此时应保持深度睡眠,避免熬夜,以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

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人要闭眼或睡着肝脏才能发挥其藏血之功。长期熬夜会让肝脏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3饮食调理 适量饮茶

青色入肝,多吃绿色食物,有助于调节肝脏循环和代谢,缓解肝郁。

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来源: 凤凰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