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不少人会发现自己像被“瞌睡虫”缠上。明明夜间睡眠时长足够,白天却总提不起精神,身体像灌了铅般困重,工作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坐着就能打哈欠。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许倩主治医师介绍,这种看似寻常的“秋乏”,实则与节气交替时的气候变化、人体生理节律调整密切相关。

中医视角:处暑后困重嗜睡的 3 大原因

1.暑湿困脾,气血不足

处暑后暑湿未清,湿邪黏滞困住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功能受阻则气血生成不足,大脑、四肢失养,出现乏力、困重、嗜睡;还常伴食欲不振、大便黏腻,形成 “湿困→气血虚→更困重” 的循环。

2.阴阳转换,阳气收敛

处暑是阳气从“疏泄”转“收敛”的节点。夏季阳气浮于体表,入秋后内收,体表阳气减少,人体进入适应期。若夏季劳累、熬夜多,阳气本就耗损,此时更易因阳气收敛过快、阴阳失衡,出现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想卧床。

3.温燥初起,津液耗损

处暑后温燥渐生(残留暑气所致),燥邪易伤津液。津液能濡养神志,耗损后大脑失养,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还常伴口干舌燥、皮肤及眼睛干涩、头晕头痛。

针对性缓解:3招唤醒“秋乏”身体

1、健脾祛湿:从饮食入手“轻装上阵”

针对“暑湿困脾”,饮食上需以“健脾祛湿、清淡易消化”为主。

**推荐食材:**可多吃山药、茯苓、芡实、红豆、炒薏米(生薏米性寒,炒后更适合处暑后食用)等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用山药茯苓煮水喝,或用红豆、炒薏米、芡实熬粥。

**避食禁忌:**少吃生冷、甜腻、油腻食物(如冰饮、蛋糕、油炸食品),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进一步助长体内湿气,导致困重感加剧。

**食疗方参考:**取茯苓 15 克、陈皮 5 克、炒薏米 20 克、大米 50 克,一同熬煮成粥,每日早晚各喝一碗,可有效健脾祛湿,缓解身体困重。

2、调和阴阳:起居 + 轻运动激活阳气

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同时避免阳气过度内收导致困倦,需做好两点:

**起居有常:**保持“早睡早起”,但可适当比夏季稍晚入睡(如晚上 11:00 前),早上6:30-7:00起床,让阳气有充足的时间收敛,同时避免睡懒觉(睡懒觉会让阳气更难生发,加重困意)。

**轻运动唤醒阳气:**选择“温和不耗气”的运动,如晨起散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重点练习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等能拉伸身体、促进气血运行的动作),每次运动 20-30 分钟即可。运动后注意补充温水,避免大汗淋漓,大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反而加重困倦。

3、滋阴润燥:补充津液 “濡养身体”

针对 “秋燥耗津”,需通过 “补水 + 滋阴” 双管齐下:

**科学补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采用 “少量多次” 的方式,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温水,也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麦冬、玉竹(各 5 克),既能补水,又能滋阴润燥。

**食疗滋阴:**多吃梨、银耳、百合、葡萄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用银耳、百合、莲子煮糖水(少放糖),或用梨去核后蒸川贝(川贝 3 克,梨 1 个),既能缓解口干舌燥,又能 濡养津液,改善因津液不足导致的嗜睡。

这些情况需警惕,并非单纯“秋乏”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罗运花主任提醒:如果经过上述调理后,困重嗜睡的症状仍持续超过1周,且伴随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白天无论如何都难以清醒,甚至在工作、走路时也会突然犯困;

2.伴随明显的头晕、胸闷、心慌、肢体麻木等症状;

3.夜间出现打鼾严重、呼吸暂停(需家人观察),或频繁醒来、睡眠质量差。

这些可能并非单纯的“秋乏”,而是与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相关,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

处暑后的“困重嗜睡”,本质上是人体适应季节变化的 “正常反应”,只要顺应天时、科学调理,就能慢慢摆脱 “秋乏”,以清爽精神的状态迎接金秋。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 许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