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笑着调侃“笑尿了”,但当这句玩笑话成为真实的身体困扰时,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并非只是令人尴尬的小毛病,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种病症,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压力性尿失禁:那些难以启齿的“小麻烦”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大笑、喷嚏、提重物、运动等,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流出的现象。患者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现漏尿,这种情况不仅会弄脏衣物,产生异味,还会让患者在社交、工作、运动等场合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有些患者甚至因此不敢大笑、不敢参加社交活动,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医学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尿道、膀胱颈和盆底肌肉共同协作,维持尿液的正常储存和排出。尿道括约肌如同一个“阀门”,在腹压增加时会自动收紧,防止尿液溢出。而当这些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容易引发压力性尿失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压力性尿失禁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可能只是在剧烈运动或用力咳嗽时出现少量漏尿;中度患者在日常活动如快走、上下楼梯时就可能出现漏尿;重度患者则可能在站立、翻身等简单动作时都会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的情况。

二、谁更容易被压力性尿失禁“盯上”?

压力性尿失禁并非随机发生,特定人群面临着更高的患病风险。女性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发群体,这主要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育过程有关。怀孕时,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子宫会对盆底肌肉和膀胱产生持续的压迫,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顺产,盆底肌肉和神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女性患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数据显示,经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明显高于未产妇,且生育次数越多,发病风险越高。

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会逐渐松弛,弹性下降,尿道括约肌功能也会减弱,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压力性尿失禁。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闭合能力减弱,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除了性别和年龄,肥胖、慢性咳嗽、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等因素也会增加腹压,对盆底肌肉造成持续的压力,从而诱发压力性尿失禁。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盆腔脏器脱垂等疾病的患者,同样面临着较高的发病风险。

三、科学应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与预防

面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必过于焦虑和自卑,目前已经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非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反复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控尿能力。患者可以每天进行3组,每组收缩肌肉10秒,放松10秒,重复10-15次。此外,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感知和控制盆底肌肉,提高治疗效果。

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则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尿道中段悬吊术,通过植入吊带等材料,对尿道进行支撑和固定,恢复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从而达到控尿的目的。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的症状通常能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治疗,预防压力性尿失禁同样重要。对于女性来说,在孕期和产后要注意盆底肌肉的锻炼,产后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增加腹压;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减少对盆底肌肉的不良影响;避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减轻盆底肌肉的负担。同时,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不要憋尿,定时排尿,也有助于维护泌尿系统的健康。“笑尿了”不再只是一句玩笑,当它成为困扰生活的难题时,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应对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何佳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来源: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