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堆积”。判断肥胖不能只看体重,最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²(m²)。按中国标准,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但BMI有局限性,还需结合另外两个指标: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体脂率(男性>25%,女性>30%为肥胖)。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负责人刘伟副主任医师表示,肥胖不只是“体重数字”,它藏着癌症风险,更在悄悄“摧毁”全身健康。

为什么会发胖?

1.能量天平失衡

现代人“吃得多、动得少”:一份奶茶+蛋糕的热量需快走3小时才能消耗。

2.饮食结构危机

隐形糖陷阱:1瓶可乐含糖量相当于10块方糖。

超加工食品:薯片、辣条等易致过量进食。

3.代谢的个体差异

基因影响:有些人“喝凉水都胖”可能与FTO基因有关。

肠道菌群“失衡”:肥胖者肠道内厚壁菌门比例更高。

4.环境:这些习惯在“推你发胖”

熬夜:缺觉会让体内“饥饿素”升高,让人更想吃高糖、高热量食物;

压力:压力大时,皮质醇分泌增加,会“指挥”身体把热量转化为脂肪,尤其容易堆积在腹部;

环境污染物:部分杀虫剂可能干扰代谢。

肥胖与癌症有哪些关联?

研究显示,肥胖与癌症密切相关,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食管腺癌。而它增加癌症风险的“路径”,主要有3条:

1.激素失调:

脂肪组织分泌过多雌激素、胰岛素等,会促进肿瘤生长。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不是“惰性肥肉”,而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影响全身代谢。

雌激素水平升高:脂肪组织含有芳香化酶,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而雌激素可刺激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生长。

胰岛素抵抗与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升高:肥胖者常伴随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过高,而胰岛素和IGF-1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增加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等风险。

2.慢性炎症:

肥胖者体内长期存在“低度炎症”,增加细胞突变风险。这种慢性炎症会:

促进DNA损伤:炎症因子增加氧化应激,导致基因突变累积。

促进血管生成:炎症环境刺激肿瘤血管形成,帮助肿瘤获取营养并扩散。

抑制免疫监视:慢性炎症会削弱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使癌细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3.免疫功能受损:

肥胖削弱抗癌防御。肥胖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多个方面:

脂肪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失调:正常脂肪组织含有抗炎的M2型巨噬细胞,但肥胖时,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增多,加剧炎症。

T细胞功能下降:肥胖者的杀伤性T细胞功能减弱,使癌细胞更容易逃避。

肥胖会带来哪些全身性危害?

刘伟主任介绍,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温床”:

1.代谢性疾病: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3.关节负担:加速膝关节磨损,诱发骨关节炎。

4.呼吸问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风险增加。

5.心理健康: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如何科学减重?

1.饮食调整

原则: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

饮食建议: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与豆类,减少添加糖、饱和脂肪,如油炸食品等。

肿瘤患者特别注意:

①化疗期间少量多餐,避免油腻加重恶心。

②激素治疗患者,严格控制甜食预防医源性糖尿病。

③避免“饿死癌细胞”这样的误区,会导致营养不良,降低治疗效果。

2.运动建议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150分钟以上,结合力量训练,增肌可提高基础代谢。

日常活动:多步行、爬楼梯,减少久坐。

3.行为修正

放慢进食速度:每口咀嚼20次。用小号餐具可减少进食量。

保证睡眠:每天睡<6小时更易选择高热量食物,睡眠不足易导致代谢紊乱。

减少熬夜:避免宵夜,避免内分泌失调。

心理调节:避免情绪化进食,学会用健康方式缓解压力,如跑步、瑜伽等。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寻求医生帮助,避免盲目减重:

1.BMI≥32.5或BMI≥27.5合并糖尿病。

2.尝试减重半年无效。

3.可能出现病理性肥胖,如库欣综合征。

专家提醒

刘伟主任提醒:肥胖与癌症的关系不仅仅是“体重数字”的问题,而且是脂肪组织通过激素、炎症和免疫抑制三大途径,直接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对于癌症高风险人群,如家族史、肥胖者,控制体重、改善代谢健康是重要的防癌策略。而对于癌症患者,科学管理体重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放疗科 黄蓉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