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作为秋季第二个节气,是暑气渐消、秋意初显的转折点。此时三伏近尾声,气候温差加大,昼热夜凉,很多朋友反映“口干舌燥、身体沉重、排便不畅”,这些不适不仅影响身体状态,还可能导致脂肪堆积,阻碍身材管理。

若想抓住夏秋交替的转折时机,改善身体不适、让身材更轻盈,这份处暑中医瘦身指南,可以帮你轻松应对。

夏季气候炎热时,人体为了散热,皮肤毛孔多处于开放状态,阳气浮于体表,脾胃得不到充足的阳气温煦,功能受抑制;加之喜食生冷,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其运化功能减弱。

而进入秋季后,随着气温转凉,人体阳气转而向内收敛,脾胃阳气摆脱夏季暑湿的耗伤与困阻,其温煦和运化功能逐渐恢复常态。但此时暑湿未完全消退,加上秋季燥气渐生,易形成“湿燥交织”的状态。

湿邪困阻脾胃,运化失司导致代谢迟缓、脂肪堆积;燥邪伤津,则让人易生内热、热扰胃腑可致消谷善饥,双重影响下,体重管理更具挑战。

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的原则,处暑瘦身需兼顾两方面:既要祛除夏季残留湿邪,避免阻碍代谢、导致脂肪囤积;又要及时滋养津液,防止秋燥伤津、影响脏腑功能。

一、饮食调理,健脾润燥

处暑饮食宜“清润不腻,健脾助运”,多选既能祛湿又能润燥的食材,如山药、莲子、冬瓜、梨、银耳等。少吃辛辣油炸、甜腻厚味之物,以免化燥伤津、碍脾运化。

(一)推荐药膳

1.山药百合莲子粥

(1)原料组成:山药100g,百合30g,莲子30g,小米50g,冰糖适量。

(2)制作方法:山药去皮切块,百合、莲子洗净,小米淘洗干净。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小米、莲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加入山药、百合,继续煮15分钟至食材熟烂,加冰糖调味即可。

(3)适宜人群:此粥健脾润燥、安神祛湿,适合口干舌燥、腹胀乏力、体重难减者。

2.冬瓜银耳汤

(1)原料组成:冬瓜200g,银耳15g,枸杞10g,生姜2片。

(2)制作方法: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冬瓜去皮切块,枸杞洗净。锅中加水,放入生姜片、银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加入冬瓜、枸杞,煮至冬瓜熟透即可,可根据口味少量加盐。

(3)适宜人群:此汤清热祛湿、滋阴润燥,能促进水分代谢,适合水肿型肥胖、皮肤干燥、便秘人群。

二、穴位保健,代谢消脂

按揉穴位或穴位敷贴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湿邪排出,同时改善津液运行,助力秋季瘦身。

1.曲池穴

(1)穴位定位:在肘区,屈肘成90度时,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2)操作方法:用食指、中指并拢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或者中药穴位敷贴5-8小时。

(3)适宜人群:清热解表,疏通经络,促进消化,适合湿热体质、上肢粗壮、便秘的人群。

2.中脘穴

(1)穴位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向上量约5横指处。

(2)操作方法:用手掌根部顺时针按揉,每次1-2分钟,每日1次;或者中药穴位敷贴5-8小时。

(3)适宜人群:健脾和胃,促进消化,适合脾胃功能弱,容易大肚腩的人群。

3.关元穴

(1)穴位定位: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2)操作方法:仰卧,用手掌掌心顺时针揉按,力度以腹部感到温热为宜,每次5分钟,每日1次;或者中药穴位敷贴5-8小时。

(3)适宜人群:温补阳气,促进代谢,适合腹部肥胖、体寒乏力、排便不畅的人群。

三、起居运动,顺应秋收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句话明确指出,秋季的三个月里气候逐渐转凉,人们应遵循早睡早起的作息,与鸡的活动规律保持一致:鸡在傍晚阳气收敛时休憩,清晨阴气消退时啼鸣,人顺应这样的自然节律,既能通过早卧辅助阳气收敛,又能借助早起呼应阴气消散。我们应该顺应这一自然节律,调整作息与运动。

晚上宜在22:30前入睡,帮助阳气收敛;早上可6:30左右起床,顺应晨曦,提振精神。此外,秋季早晚温差较大,需重点保暖腹部与脚部,避免受凉影响脾胃功能。

运动方面,选择慢跑、快走、瑜伽、跳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既燃脂又能增强体质。运动时间优选早晨或傍晚,避开正午高温;运动后及时喝温水或蜂蜜水滋润津液。

四、情志调节,疏肝瘦身

“自古秋天多寂寥”,处暑后,若情绪压抑、肝气郁结,会直接干扰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脂肪堆积。因此瘦身需同步调节情志:

1.多到户外散步,登高望远,感受秋日清爽以疏解压力;

2.移情易性,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画画,保持心情舒畅。

处暑是瘦身的“黄金过渡期”,抓住此时机,以清润食疗法健脾运,借穴位按揉/敷贴畅通代谢,靠规律起居顺应天时,再配合积极心态,既能甩掉夏季积累的赘肉,又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顺应时节,内外同调,就能在这个秋天收获轻盈体态与舒畅身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谢子畅 钟欣 肖维 罗佩 肖斌斌 孙贵香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香澜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