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暑气渐退、秋意渐浓,但“秋老虎”仍可能反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降低,易引发秋燥。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朱伟主任医师介绍,这个时节养生需顺应“收养”原则,重点润燥、养肺、调脾胃,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一、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1.多吃润燥食物
白色食材:银耳、百合、莲子、雪梨、杏仁、白萝卜,可润肺生津,缓解干咳、咽干。
滋阴食材:鸭肉、甲鱼、芝麻、蜂蜜、核桃,适合体虚者补益阴液。
酸味果蔬:葡萄、山楂、柠檬、柚子、乌梅,酸味收敛肺气,防止秋燥伤肺。
2.少食辛辣烧烤
减少辣椒、花椒、生姜、油炸食品的摄入,避免加重秋燥,引发上火、便秘。
3.推荐药膳
雪梨银耳羹:雪梨切块与银耳同煮,加冰糖调味,润肺止咳。
百合莲子汤:百合、莲子、枸杞炖汤,安神助眠。
沙参玉竹老鸭汤:沙参、玉竹与老鸭同炖,滋阴润燥,适合口干舌燥者。
二、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适度“秋冻”
1.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保证23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避免熬夜耗伤阴血,加重秋乏。
2.适度“秋冻”:初秋气温波动,不要过早穿厚衣,适当“冻一冻”可增强耐寒能力。
3.重点保暖部位:背部、腹部、足部。避免受凉引发腹泻或关节痛。
4.特殊人群:老人、儿童、体弱者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避免感冒。
5.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维持在40%~60%,缓解皮肤干燥、口鼻不适。
三、运动锻炼:舒缓为主,避免大汗
1.选择温和运动
推荐运动:散步、瑜伽、登山,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2.传统运动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调节呼吸,促进气血运行。
八段锦:通过“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动作,排出体内浊气,吸收清气。3.运动后保暖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防止寒气入侵引发感冒。
四、疾病预防:侧重呼吸道防护,兼顾肠胃调护
1.预防呼吸道疾病措施
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2.调理肠胃功能
饮食原则:少食生冷、油腻食物,避免贪食冷饮,以防腹泻。
五、中医特色养生法:借艾灸按摩等,助力 “收养”
1、艾灸保健
穴位:足三里(健脾益胃)、关元(温阳补气)、肺俞(润肺止咳)。
方法:每周艾灸2~3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
2、穴位按摩
迎香穴(鼻翼两侧):缓解鼻干、鼻塞。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疏风解表,预防感冒。
涌泉穴(足底前部):滋阴降火,改善睡眠。
3、中医拔罐
背部膀胱经:散寒解表,缓解感冒初期症状。
肩颈部位:缓解秋燥引起的肩颈僵硬、疼痛。
4、穴位贴敷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健脾益胃,增强消化功能。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滋肾阴、降虚火,改善失眠、口干。
5、铜砭刮痧
背部肺俞穴: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
颈部风池穴:改善头痛、头晕。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朱伟主任医师提醒:处暑养生需把握“润、收、养”三原则:饮食润燥、起居收敛、情志安宁。通过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秋燥、增强体质,为冬季储备能量。若出现持续不适,如严重干咳、腹泻等,应及时就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 罗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针灸推拿科 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