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8岁的绝经后女性,每日坚持补充1200mg钙剂长达5年,却在一次轻微跌倒后发生左髋部骨折。术后检查显示其腰椎骨密度T值低至-3.2,属于重度骨质疏松。

一、补钙≠预防骨折

事实上,钙剂仅是骨骼健康的“原料”,而非“解药”。
1.骨骼代谢的真相
骨骼健康依赖于三要素:钙含量、骨微结构完整性、骨代谢平衡。钙剂的作用类似于“砖块”,但若缺乏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施工队”),或骨胶原基质(“钢筋”)受损,即使钙充足,骨骼仍会脆弱。
2.单纯补钙的局限性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强调,单纯补钙无法降低骨折风险,需联合抗骨松药物[1]。更关键的是,钙剂无法修复已受损的骨微结构。对于绝经后女性或老年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破骨细胞活性亢进,骨吸收速度远超骨形成,此时单纯补钙如同“往漏水的桶里加水”,无法阻止骨量持续流失。
3.单纯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补钙就够了”,忽略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失衡问题。
误区二:盲目追求高剂量(如每日>2000mg),增加高钙血症、血管钙化风险。
误区三:用钙剂替代药物,导致骨密度T值≤-2.5或骨折高风险患者错失治疗时机。
二、抗骨质疏松药物:预防骨折的“主力军”

骨质疏松的治疗绝非“补钙”那么简单,药物干预才是核心。
1.分层用药:精准匹配患者风险
用DXA测骨密度T值,再算未来10年骨折风险,而后精准用药。
• 低危:T≥-2.5且FRAX<10%,钙+维生素D+生活方式即可[1]。
• 中高危:T≤-2.5或FRAX≥10%,指南推荐“广谱”口服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70 mg/周或利塞膦酸钠35 mg/周)为一线[2]。
• 极高危(髋部骨折史、T<-3.0或FRAX≥30%):可直接启动注射剂——唑来膦酸5 mg/年、地舒单抗60 mg/6月或特立帕肽20μg/日[3]。
2.用药关键细节:避免“无效治疗”
双膦酸盐口服:必须空腹+200ml白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直立30分钟,否则可能引发食道溃疡[4]。静脉用药监测:唑来膦酸使用前需评估肾功能(肌酐清除率≥35ml/min),首次用药后48小时内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可对症处理[1]。警惕下颌骨坏死: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者,需提前处理口腔感染,但骨质疏松治疗剂量下风险极低[5]。
3.钙剂协同:科学搭配,避免过量
每日钙摄入量:推荐500~600mg,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1200mg,优先通过饮食(如牛奶、豆制品)补充,不足部分再用钙剂[1]。药物联用禁忌:口服双膦酸盐与钙剂需间隔≥2小时,以免影响吸收[4]。过量风险:长期超量补钙(>2000mg/日)可能增加血管钙化及肾结石风险。
三、抗骨质疏松治疗常见疑问解答

1.长期用药会不会伤身体?
一般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疗程应个体化、长期化,所有治疗至少应坚持1年,合理用药通常不会对身体产生损伤,但需建立“3+1”监测方案:
每6个月:血钙、肝肾功能(重点监测肌酐清除率);每年1次:骨密度检测(腰椎+髋部);用药3~5年: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假期”。
2.合并慢性病怎么用药?
合并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唑来膦酸(不影响血糖);合并高血压患者:避免与噻嗪类利尿剂同服(可能升高血钙);合并肾病患者(CKD3-4期):禁用双膦酸盐,改用降钙素。
3.患者在接受抗骨质疏松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运动处方:推荐每天30分钟负重运动(快走、跳舞等),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日照指导:建议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暴露面部和手臂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方案:每日钙摄入500~600mg(1杯牛奶+1份豆制品≈600mg钙)。
小结

补钙是基础,但药物才是防骨折的核心。基层医生需打破误区,早识别、早用药、早随访,真正为患者筑牢骨骼防线。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2]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3)》编写组, 张玉.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3)[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4, 44(9): 985-100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4.09.01
[3]王永炫,李梅,章振林,夏维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J].协和医学杂志,2023,14(6):1203-1207[4]阿仑膦酸钠说明书.
[5]张华,等.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4):412-416.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