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剪纸遇上AI人工智能与激光雕刻,传统工艺的传承边界正被重新定义。近日,淄博市科技馆与张店区第八中学联合开展的“红色教育”主题馆校联合育人科技研学活动,以“AI创作—激光转化—非遗落地”的完整技术链条,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的深度融合。这一将技术工具、文化载体与红色主题精准绑定的创新实践,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更探索出科技赋能青少年红色教育的新范式。

AI:让非遗创作从“经验驱动”转向“精准表达”

传统非遗剪纸的创作,往往依赖创作者长期积累的经验——从主题构思到画面呈现,需在脑海中完成复杂的意象转化,对青少年而言门槛较高。而AI人工智能绘画技术的引入,首先突破了“创意表达”的壁垒,让非遗创作从“被动模仿”转向“主动表达”。

此次实践中,技术团队并未将AI视为简单的“绘画工具”,而是通过底层逻辑拆解与定向训练,让其成为“理解创意的助手”。活动中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科技馆青少部负责人乔金龙负责针对“红色教育”主题,对AI绘画模型进行了定向数据优化:通过引导AI对军人形象、军旗、钢枪等红色元素的深入理解,强化模型对“军人站岗”“军民鱼水情”等特定场景的语义理解能力。当青少年想要表达“军人站岗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毅”,只需输入“军人站岗+朝霞+钢枪”等精准关键词,AI便能基于语义分析生成多版符合主题的草图——其核心在于算法对“坚毅”情绪的视觉转化,实现画面情感与创作意图的高度契合。

这种“AI辅助构思”的模式,本质是用技术降低了非遗创作的“创意转化成本”。传统剪纸中,青少年若想呈现“歼-20战机”的场景,需先克服“战机结构复杂、细节难刻画”的障碍,而AI能快速融合“战机轮廓+传统祥云纹”的元素,自动补全机翼纹路、军旗飘带等模糊细节——据活动统计,AI辅助使青少年的创意落地效率大幅提升,参与者能在15分钟内完成从“想法”到“数字草图”的转化,这在传统手工创作中往往需要数小时。

激光雕刻:实现非遗工艺的“精度革命”与“效率突破”

若说AI解决了“创意如何落地”的问题,激光雕刻则完成了“数字作品如何转化为非遗实体”的关键一跃。这一环节的技术创新,直指传统剪纸的两大核心痛点:精度限制与效率瓶颈。

传统手工剪纸中,复杂纹样的呈现高度依赖创作者的手部控制能力。以“五角星齿轮纹”为例,其边缘需完成精准转折,镂空部分的间距需保持在1-2毫米,即便是有经验的非遗传承人,也需1小时以上才能完成,且易因手部抖动导致纹样变形。而激光雕刻技术通过“数字路径转译”,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度控制:活动中使用的数控激光雕刻机,能将AI生成的数字图像转化为包含X/Y轴坐标的路径指令,激光头的移动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意味着每一道褶皱都能严格遵循数字图像的曲线参数。

更关键的是,技术团队针对非遗剪纸的材质特性,完成了“激光参数与剪纸材料的适配优化”。传统剪纸常用的宣纸和卡纸,质地较薄,若激光功率过高易导致纸张碳化,功率过低则无法完成镂空。为此,团队通过多次测试,确定了固定功率值与适配速度,当激光头作用于纸张时,能量集中在表层0.1毫米范围内,既能精准切断纤维实现镂空,又不会损伤纸张底层——这一“微能量控制”技术,让激光雕刻的实体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温润质感,又避免了手工剪刻可能出现的“毛边”“扯破”等问题。

效率的提升同样显著。一幅中等复杂度作品,传统手工剪刻需2-3小时,而激光雕刻仅需3-5分钟即可完成。活动中,青少年将定稿的AI数字作品导入系统后,只需选择预设的“剪纸模式”,设备便会自动完成路径规划与参数匹配,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种“数字转实体”的高效转化,让青少年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创意的最终呈现,也为非遗剪纸的“规模化创作”提供了技术可能。

技术融合:不止于工具,更在重构非遗传承的“认知逻辑”

AI与激光雕刻的价值,远不止于“提升效率”或“优化精度”。在淄博市科技馆与张店八中联合开展的“齐”妙科学嘉年华馆校联合育人科技研学活动中,技术与非遗的融合,本质是为青少年搭建了“理解传统、认知科技”的双向桥梁,让非遗传承从“技艺模仿”转向“创新思考”。

活动中,不少青少年在操作过程中自发形成了“技术反哺文化”的思考,AI人工智能与激光雕刻机的“双剑合璧”,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能帮非遗‘留住经典’”,创作出兼具现代感与非遗韵味的作品。

从AI的“创意赋能”到激光雕刻的“精度转译”,淄博市科技馆与张店区第八中学的实践,展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融合的无限可能。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文化为魂、技术为桥”,让非遗剪纸既能保留“指尖传承”的文化温度,又能借助科技工具突破创作边界;让青少年既能通过非遗作品传递红色情感,又能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

正如活动中一幅幅作品所呈现的:AI生成的非遗剪纸纹样与激光雕刻精准线条勾勒出的轮廓之间的碰撞,让人们轻松的触摸到科技的力量与非遗的温润——这正是技术与传统共生的模样: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传统不再是遥远的符号,非遗传承便有了更年轻的表达,红色教育也有了更鲜活的载体。而这种“以技术激活传统、以文化涵养科技”的探索,或许正是新时代非遗传承与科技育人的可行路径。

来源: 淄博市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