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从未想过,床头那盏彻夜亮着的小夜灯,可能正悄悄埋下健康隐患。有人为了起夜方便开着它,有人因怕黑依赖它,却不知这抹看似温和的光线,早已在睡眠中与心脏、血糖打起了 “无声的交道”。那些被灯光笼罩的漫漫长夜,究竟在身体里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变化?

*01*习惯开夜灯睡觉的人

面临心脏病风险

**习惯开夜灯睡觉的人,面临的心脏病风险不容忽视。**澳大利亚一项涵盖 8.8 万人的大规模研究显示,**夜间暴露在灯光下,会明显提升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其中最高风险可达 56%。**该研究经过平均 9.5 年的随访发现,夜间光照强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且这一关联不受遗传及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影响。

进一步分析还指出,男性及年长群体患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而女性在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方面风险更突出,年轻人则在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上风险更显著。

此外,2022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也证实,开灯睡觉会损害睡眠时的心血管功能,还会增加次日早晨的胰岛素抵抗,进而提升患心脏病与糖尿病的可能性

*02*习惯开夜灯睡觉的人

还会扰乱血糖代谢

**开夜灯睡觉还会扰乱血糖代谢。**这类人群的葡萄糖耐量会下降 —— 即身体调节血糖浓度的能力变弱,同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身体降解糖分的效率下降。

2025 年安徽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上的成果,揭示了卧室灯光与血糖代谢的密切关联:保持卧室夜间黑暗,有助于预防葡萄糖代谢紊乱。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夜间卧室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多项血糖代谢标志物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夜间卧室光照强度每提高一个单位,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及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都会随之上升。这一变化无疑会大幅增加人们患上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03如何拥有一个好的睡眠?

一是打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卧室需保持黑暗,睡前 1 小时关闭强光,选择遮光性好的窗帘,避免电子屏幕光和室外光源干扰。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直接影响入睡速度和睡眠深度。同时控制室温在 18-22℃,保持环境安静,可借助白噪音掩盖杂音,让身体更快进入放松状态。

二是建立规律的作息节奏。固定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也不随意打乱,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比如设定 23 点前入睡、7 点左右起床,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尽量不通过白天补觉弥补,最多午后小睡 20-30 分钟,避免影响夜间睡意。

三是培养助眠的睡前习惯。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换成温和的活动,如读纸质书、听舒缓音乐或做简单拉伸。同时注意睡前 3 小时不碰辛辣、油腻食物和咖啡、浓茶,可喝一小杯温牛奶或吃半根香蕉,通过稳定身体状态为睡眠 “铺路”。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