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 霞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李前凯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卒中,也称脑卒中或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发病后常需长期康复治疗,而如何提高疗效、缩短康复周期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康复理念的不断融合,中医康复在卒中后偏瘫治疗中逐渐展现出独特优势。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中医康复与卒中后偏瘫
中医认为卒中多与风、火、痰、瘀、虚等病机相关,偏瘫则通常表现为气血失调、经络阻塞。中医治疗讲究“治未病”、整体调理,注重阴阳平衡、生机更新。根据辨证论治,中医康复可以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熏蒸、气功等多种手段,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效果。
中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对患者病情、体质的分析,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医常见的治疗方剂有“益气活血方”“补肝肾方”等,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方式,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针灸是中医康复中最为常见的疗法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腧穴,能够调节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推拿作为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通过手法刺激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有助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肌肉紧张,增强运动功能。推拿适合偏瘫患者的辅助治疗,能够配合其他康复措施,提升疗效。
气功和太极是中医康复中独特的运动形式,强调动作的缓慢和内在的气息调节。这些运动形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同时也能够改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二、中医康复在卒中后偏瘫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一些医院和研究机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中医康复方案在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疗效。多项研究表明,接受中医康复治疗的患者在功能恢复、运动控制、肢体协调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接受现代康复治疗的患者。部分临床试验显示,中医康复能够更早看到改善效果,尤其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幅度均有所恢复。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现代康复强调整体、多学科协同合作,而中医康复则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个体差异纳入治疗方案中。例如,在卒中急性期后期,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机体状态,使神经再塑和功能重建进程相对平稳;在康复后期,辅以气功、太极、理疗等方式,不仅改善局部运动功能,还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三、中医康复对卒中后偏瘫的疗效
针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中医康复疗效,近年来有诸多临床研究和实验数据支持。许多研究表明,中医康复在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研究发现,经过中医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肌力、运动协调性、平衡能力等都有明显改善。例如,一项针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接受中医康复治疗的患者,其Fugl-Meyer评估(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未接受中医干预的对照组。
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能够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动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及突触重构。现代影像学和电生理研究都显示,针灸治疗可改善卒中患者的局部脑血流及神经电活动,从而为神经康复提供支持。
中药内服及外敷药物,通过活血化瘀、行气宽中作用,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代谢环境。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使缺血区域得到更多氧气和营养,有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生存和再生。同时,中药的抗氧化、抗炎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卒中后炎症反应,利于康复。
中医康复重视人体整体功能的恢复,强调情志与身体的平衡。通过气功、太极等运动,患者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其心理状态也显著改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内在积极性。
四、患者及家属在康复中积极作用
1.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无论哪种治疗方法,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都是疗效改善的重要因素。家属的支持、鼓励和对康复知识的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促进康复。中医康复方法如气功、太极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和长时间坚持,这对于康复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调适与社会支持
卒中后偏瘫患者往往面临身体机能受限和心理压力增大的双重困扰。家属、朋友及社会康复团队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日常照料,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部分中医康复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亦融入心理疏导,通过中药调节、气功修身等方式,帮助患者达到身心平衡,进一步改善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在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对于广大卒中后偏瘫患者而言,中医康复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整体调养的理念。患者及其家属应注重配合医师的指导,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同时保持乐观心态,共同为康复之路铺就稳固基础。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康复将在卒中后偏瘫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张伯礼, 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M]. 第5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305-310.
[2]石学敏. 针灸学[M]. 第4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220-22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