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门诊里的老患者又开始扎堆问问题了:“医生,都说秋天不能吃梨,会招卒中,是不是真的?”“大夫,我家老爷子早晚穿了三件毛衣,怎么反而胸闷得更厉害了?”……随着昼夜温差拉大,心脑血管疾病的急诊量悄悄涨了起来。
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季节变化对血管的生理影响,更藏着不少被患者奉为“真理”的换季误区。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拆穿这些谣言,并附上能落地的科学防护方案。
为什么立秋成了心脑血管的“坎儿”?
立秋后,气温昼夜温差可达10-15℃,人体血管会像“橡皮筋”一样频繁收缩舒张:白天高温时血管扩张,夜间降温后突然收缩,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对本身就有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极易导致血压骤升、血栓形成,诱发心梗、卒中。
更麻烦的是,很多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对“换季护心脑”的认知,还停留在老一辈的经验里,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5大换季谣言,必须绕开!
谣言1:“立秋后不能吃水果,怕诱发卒中”
门诊高频场景:一位高血压患者的女儿拿着苹果问:“大夫,我妈秋天吃这个会不会太寒了?小区里老张就是吃了梨,第二天就卒中了。”
这种把“吃水果”和“卒中”直接挂钩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秋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核心诱因是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
建议:患者可吃新鲜应季水果(如苹果、葡萄、柚子),避免冰镇即可。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选择低GI水果(如梨、草莓),分2-3次吃,不影响血糖稳定。
谣言2:“早晚温差大,穿得越厚越能防心梗”
门诊真实案例:72岁的王大爷有冠心病史,立秋后为了“保暖”,早晚穿4件衣服,结果散步20分钟就满头大汗,回家后突然胸闷、胸痛,测血压比平时高。
这是典型的“过度保暖”误区。衣物过厚会增加胸腹部压力,导致血液循环阻力上升,对冠心病患者而言,相当于给心脏“加负担”,反而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建议:患者可进行“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透气吸汗的棉织品(如纯棉T恤),中层穿保暖性好的针织衫,外层套防风外套(如薄羽绒、防风夹克)。这样既能根据温差随时增减,又能避免忽冷忽热导致的血压波动。
特别提醒: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内层衣物,否则湿冷刺激更易引发血管收缩。
谣言3:“立秋后要多吃人参、鹿茸‘贴秋膘’,能防血管堵塞”
基层风险案例:某乡镇卫生院曾接诊一位65岁患者,为“贴秋膘”连续3天喝人参鹿茸酒,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
人参中的人参皂苷、鹿茸中的肾上腺素类似物,会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升高。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替代方案:推荐清淡食疗,比如银耳百合粥(润肺降燥)、山药排骨汤(健脾低脂),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增加心脑血管负担。
谣言4:“换季输液通血管,能防心梗、卒中”
门诊常见误区:不少患者立秋后主动要求输“丹参、川芎嗪”,认为“每年输两次,血管就不会堵”。
静脉输注活血化瘀类药物,只能短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法预防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更危险的是,反复输液可能导致静脉炎、药物过敏,甚至因液体负荷过重诱发心衰。
科学态度:对无急性症状的患者,坚决反对“预防性输液”。
谣言5:“喝红酒、吃醋能软化血管,秋天多喝有好处”
患者误区:很多老人相信“每天喝杯红酒、吃醋泡花生能通血管”,甚至因此减少降压药用量。
红酒中的白藜芦醇要达到“软化血管”的效果,每天需大量饮用,反而会损伤肝脏、升高血压。而醋的酸性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对血管的“软化作用”至今无临床证据支持。
正确引导:告诉患者,真正能保护血管的是“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比如每天盐摄入≤5g,每周吃2-3次深海鱼(补充Omega-3),这些比“红酒、吃醋”更有效。
坚持可落地的3大科学防护方案
1.“稳住”三高指标
血压:晨起空腹测2次取均值,若两次差值>10 mmHg,提示昼夜节律紊乱,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如换长效降压药)。
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相对宽松指标)或根据个人病情遵医嘱,避免秋季高脂饮食诱发血管炎症。
血脂:冠心病患者LDL-C需<1.8mmol/L,每3个月复查。
2.“合理活动”,避开血压晨峰
最佳时间:上午10点后或下午3-4点,避免6-8点高峰时段。
强度:目标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40%–60%+静息心率,即“能完整说一句话,但微微出汗”的状态,推荐太极拳、散步。
3.家庭急救预案:教患者和家属“救命3步”
急性胸痛(心梗)处理:
若患者突发胸痛(持续5分钟以上,伴出汗、恶心),立即让其平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1片,每5分钟可重复1次,最多3次),同时拨打120。
注意:含药时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避免站立导致低血压晕倒。
卒中急救(FAST原则)[1]:
Face(面部下垂):让患者笑一笑,观察一侧嘴角是否下垂;
Arm(手臂无力):让患者抬双臂,观察一侧手臂是否无力下垂;
Speech(言语障碍):让患者说一句完整话,观察是否含糊不清;
Time(及时送医):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120,记住发病时间——卒中溶栓的黄金时间是4.5小时内。
参考文献
[1]湖北省脑卒中防治中心科普宣教专家组,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常丽英,何小明,曹学兵,张兆辉,彭小祥,梅斌.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1,28(6):713-716F0003,F0004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