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
一、运动对健康的益处:每一次挥汗都在为健康“加分”
1、增强心肺功能:快走、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能让心脏更有力地泵血,提高肺活量。
2、改善血液循环:运动时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3、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可以加速体内代谢,减少脂肪积累,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
4、强化骨骼和肌肉:适当的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同时锻炼肌肉,提升力量和灵活性。
5、缓解压力:运动时身体释放的内啡肽能使心情愉悦,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6、增强免疫力:适量运动让免疫系统更“活跃”,提高身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二、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1、心血管病:我国居民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有规律的健身可通过提高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减少炎症因子等途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心血管病发生。
2、糖尿病: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以体重增加为特征,健身是防控肥胖最积极的方法,可以帮助肥胖者控制体重、改善生理功能,防止减重后体重反弹,减少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生。
4、骨质疏松:健身有助于增加骨量,改善骨骼结构,减缓由于年龄增大引起的骨量丢失,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5、癌症:健身可以降低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减缓癌症患者术后的治疗疼痛,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6、抑郁症:健身可以改变大脑的化学成分,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效地预防抑郁症发生,并对轻度至中度抑郁症患者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三、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健身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使人集中精力。有规律的健身活动可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延缓中枢疲劳,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延长成年人有效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四、科学健身的原则
科学健身应该进行全面的体质评估,选择安全有效的健身运动,遵从循序渐进的健身计划,参加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全面发展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坚持经常锻炼身体。科学健身的锻炼计划要点主要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每次运动时间。
1、安全性原则
开始健身前,应进行身体检查,全面评价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案。健身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健身后要做好整理和放松活动。
2、全面发展原则
健身要使身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既要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能力,又要提高肌肉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要选择全身主要肌群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取得全面发展效果。
3、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强调要根据自己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适应程度,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以取得最佳体育健身活动效果。
4、个性化原则
指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机能特点和运动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在制定运动健身方案时,要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以便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运动健身方案更具个性特征。
五、注意事项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专家提醒:运动虽好,但也要注意安全,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运动守则”:
1、避免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运动损伤。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高强度训练。
2、穿着合适的装备:选择合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子,可以减少运动中的摩擦和阻力,降低受伤风险。
3、避免立即洗浴:运动后不要立即洗澡,特别是冷水浴,应等待身体恢复正常体温后再洗浴,以防身体不适。
4、不同人群的运动小贴士:
推荐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青少年应当每周参加至少三次有助于强健骨骼和肌肉的运动。
老年人应当从事与自身体质相适应的运动,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肌肉、骨骼,预防跌倒。
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慢病患者、残疾人等)应当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法制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法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