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防控基孔肯雅热,佛山释放了不咬人的蚊子捕食咬人蚊子
引发网友热议:
**这是什么物种?**大量释放会不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赵序茅解释此次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 俗称花蚊子。
佛山采用典型生物防治方法,释放了两支“蚊子大军”。
第一支是**华丽巨蚊,**它是白纹伊蚊的天敌,其体型较大 身体呈紫红色,幼虫生长环境与白纹伊蚊幼虫接近,均偏好屋顶积水 树洞 花盆等小型容器。
同一环境中 白纹伊蚊幼虫,会成为华丽巨蚊幼虫的食物,研究显示 **华丽巨蚊幼虫3周内可吃掉,****80—100条白纹伊蚊幼虫。此外 华丽巨蚊幼虫期“吃荤”,成虫期却“吃素”且雌雄成蚊均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是名副其实的,人畜无害的“好蚊子”。
第二支“蚊子大军”是**“绝育蚊子”**
即携带沃尔巴克菌的雄性白纹伊蚊,在中山大学“蚊子工厂”里,科学家给这些雄蚊做了“绝育手术”,它们与野外雌蚊交配产生的卵无法正常孵化,相当于**给目标种群的繁育按下“暂停键”,**另外 雄蚊本身不吸血,也就不会传播疾病。
**至于网友关心的,**大量释放华丽巨蚊会不会造成生态失衡
赵序茅回应:不用担心!
因为华丽巨蚊幼虫对水质要求高
只在清洁积水中才能存活
城市排水系统的快速变化
会随时破坏其孳生环境
加之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
不吸血 不侵扰人畜 不越冬
无法像白纹伊蚊那样
随集装箱 轮胎全球扩散
因此 不会对其他物种的种群带来困扰
出于谨慎考虑 佛山市疾控中心
已启动至少两年的生态跟踪
每月在投放点及周边设置
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 两栖类及鸟类监测样方
一旦发现本地物种结构异常
可随时调整或停止投放
而释放的绝育雄蚊自带“遗传刹车”
其携带的沃尔巴克菌只在蚊体内生存
不会感染蜜蜂 蝴蝶 鸟类或人类
且无法传给下一代
实验室还利用“雌雄分离机”
把雌蚊剔除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
避免意外放雌
广州市疾控中心曾做过对照实验
在3平方公里试验区
连续投放绝育雄蚊6个月后
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下降94%
同期对照区仅下降12%
面对蚊虫叮咬,个人如何防护?
- 定期清理自家庭院和室内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盆托盘、饮水机托盘、地漏处等;
- 安装纱门、纱窗,减少蚊虫进入室内;
- 外出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 可以在皮肤暴露部位使用驱蚊液,或喷洒在衣服上;
- 室内灭蚊以电蚊拍、灭蚊灯等为主,可辅以电蚊香等。
来源: 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