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熊大爷,1年前自觉肢体僵硬,抬举无力,行走不稳,行动迟缓,患者以为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在家予以理疗等治疗,但症状日益加重。
近日,患者慕名来到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就诊,入院后体格检查,发现其步态僵硬,起步困难,四肢肌张力增高,结合相关检查,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临床上不少患者最初都因 “肢体僵硬无力”被误认为脑中风、颈椎病、腰椎病、衰老、骨质疏松等疾病耽误治疗,这一症状背后藏着怎样的疾病密码?老年病科毛叶主治医师为您解答。
一、什么是帕金森病?中西医各有解读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西医认为,其核心病因是大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无法正常调控肌肉活动,进而引发运动功能障碍。
除了肢体僵硬,患者还会出现静止性震颤(如手抖)、运动迟缓(如系纽扣困难)、姿势平衡障碍(如容易跌倒)等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从单侧肢体开始,逐渐蔓延至双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从中医角度看,帕金森病属 “颤证”“拘挛” 范畴。《黄帝内经》记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其发病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密切相关。人到中老年,肝肾渐衰,精血不足,筋脉失养,加之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阻络,便会出现肢体僵硬、震颤等表现。这种 “本虚标实” 的病机认识,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何协同增效?
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西医治疗
以补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异动症、剂末现象等充多巴胺、调节神经递质为核心。早期常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能快速缓解运动副作用。
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还可以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儿茶酚-0-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等。对于药物疗效减退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重要选择,通过植入电极调控神经核团,可显著改善症状。
(二)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
1、肝肾阴虚者,采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2、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益气养血、柔筋通络。
3、针灸治疗常选取百会、风池、合谷等穴位,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肢体僵硬的症状。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可降低西药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疾病急性期,以西药快速控制症状;稳定期则配合中药、针灸,调节身体机能,减少药物副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
例如,对服用左旋多巴出现异动症的患者,加用健脾化痰的中药,能减轻不自主运动。这种模式既发挥了西医起效快的优势,又借助中医改善全身状态,延缓疾病进展。
(三)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在治疗中不可或缺。西医推荐的步态训练、平衡练习,结合中医的太极拳、八段锦,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肢体协调性。中西医结合,可有效降低复发与跌倒风险。
三、专家提醒
老年病科主任袁春云教授提醒,早发现早干预,知“帕”不怕,别让 “僵硬” 偷走生活质量。若出现肢体僵硬无力并伴随震颤、动作迟缓等症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老年病科就诊。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干预,多数患者能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毛叶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