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康复领域,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被医护人员反复强调的动作——踝泵运动。无论是骨折术后、关节置换后,还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几乎都离不开这个“康复小能手”。

今天,江永县人民医院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小动作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做法。

一、什么是踝泵运动?

简单来说,踝泵运动是通过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和环绕动作,像“泵”一样推动下肢血液循环的运动方式。

二、踝泵运动有哪些作用?

1.预防血栓

下肢手术后或长期不动时,血液流动会变慢,容易形成血栓。踝泵运动能激活小腿肌肉,推动血液回流,有效降低血栓风险。

2.消肿止痛

受伤或术后,下肢常出现肿胀。通过踝关节活动,可促进淋巴液和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与疼痛。

3.锻炼肌肉

即使无法下床,踝泵运动也能让小腿、足部的肌肉得到适度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4.加速康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能为组织修复提供更多营养,让康复进度更快。

三、踝泵运动适合哪些人?

1.下肢骨折(如脚踝、小腿、膝盖骨折)及术后患者;

2.关节置换(髋关节、膝关节)后需长期卧床者;

3.久坐族(上班族、学生党),可预防静脉曲张;

4.产妇、长期卧床老人,能预防深静脉血栓。

简单说,只要有“腿”,都该学会踝泵运动!

四、踝泵运动怎么做?

1.踝关节屈伸(勾脚+绷脚)

平躺或坐姿,双腿自然伸直。

勾脚:缓慢向上勾起脚尖,让脚尖尽量朝向自己,感受小腿前方肌肉被拉伸,保持5-10秒。

绷脚:接着将脚尖向下压,尽量让脚尖朝向地面,感受小腿后方肌肉收紧,保持5-10秒。

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3-5组。

2.踝关节环绕(画圈)

保持腿部不动,以踝关节为中心,让脚尖先顺时针环绕,再逆时针环绕,每个方向5-10圈。

动作要缓慢、平稳,尽量让脚尖画一个完整的圆圈,感受踝关节周围的灵活度。

每天3-5组,每组每个方向各5-10圈。

踝泵运动看似简单,却藏着骨科康复的“大智慧”。它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却能在术后恢复、日常保健中发挥关键作用。记住:每天5分钟,勾一勾、蹬一蹬,让你的腿和脚始终“活力满满”!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江永县人民医院 吴杨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江永县人民医院 吴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