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宣传“病毒性肝炎可防可治”的科学理念。
一张体检单勾起的往事
近日,社区免费体检时,62岁的王阿姨(化名)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她猛然想起二十多年前读中专时,校医就说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当时称 “乙肝带菌”),因没不适便没在意。
如今在带刚满周岁的孙子,为避免传染,她赶紧挂了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肝病科曾松林主任医师的门诊号。
经诊断,王阿姨情况稳定,暂无需抗病毒治疗,定期观察即可。现在的她,每天跳广场舞、带孙子,日子充实踏实。
曾松林主任医师提醒大家,乙肝是可防可治的,发现乙肝并不可怕,做好以下几点,我们的身体能与乙肝很好地共处。
给肝脏做个“全面体检”
想知道乙肝的底细,先做个基础筛查:查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这三项。没打乙肝疫苗的人,打算用特殊药物(比如治疗肿瘤的药)的人都得查,这就像开车前检查刹车,能提前发现隐患。
如果基础筛查有异常,就得进一步“探底”:看看病毒复制的活跃度(查HBV DNA)、肝脏有没有炎症(查肝功能)、肝脏结构正常不正常(B超)。这些检查就像给肝脏拍“CT”,能让医生清清楚楚知道该怎么应对。中医在调理前也会关注这些指标,同时结合问诊、望诊等看体质偏颇,比如是否容易疲乏、口苦、睡眠差等,便于个性化调理。
该出手时就出手,用药有讲究
不是所有乙肝都得马上用药,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得听医生的意见是否需药物干预。
1、30岁以上病毒还在活跃的;
2、家里有人得过肝硬化、肝癌的;
3、肝脏已经有纤维化或炎症的;
4、已经出现肝硬化迹象等。
目前的抗病毒药能把病毒牢牢控制住。但要记住,这药得长期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然病毒可能会“反扑”。要是吃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好,医生可能会换方案,比如换种药或者联合用药,总有办法控制住。
**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中西医结合很重要。**抗病毒药是“主力军”,负责压制病毒。医生常建议配合使用中医调理。
一方面能“扶正”—— 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体质,改善乏力、睡眠差、胃口不好等问题;
一方面能“祛邪”—— 辅助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减轻体内郁滞状态,减少肝区不适感。两者配合,常能起到1+1>2的效果。
定期复查是“护身符”,千万别偷懒
**不管吃不吃药,定期复查都是铁规矩。**没用药的,一般半年查一次;用着药的,可能三个月就得查一次。查什么呢?主要看病毒有没有“捣乱”、肝脏酶谱正不正常、肝脏有没有长不该长的东西。
有患者总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查”,结果三年没去医院,等查出问题时追悔莫及。其实复查就像给花草浇水,看似麻烦,却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中医调养效果如何,也需要结合这些复查指标来判断,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方药。
中医调护小锦囊
曾松林主任医师提醒大家,除了西医的规范管理,我们的日常生活调护能起到养肝护肝的效果:
一、饮食有节(养肝)
口味清淡,少吃油腻、辛辣煎炸食物。多吃应季新鲜蔬果(如绿叶蔬菜、西兰花、胡萝卜、苹果),优质蛋白(鱼、瘦肉、豆制品)。还有一些养肝疏肝食材,如枸杞(泡水、煮粥)、菊花(清肝明目)、山药(健脾)、蒲公英(适量代茶饮清热)。记住:保健品不能代替抗病毒药。
二、起居有常(护肝)
保证充足睡眠,尤其晚上11点前入睡,让肝胆得到休养。拒绝烟酒,酒精是肝脏大敌。适度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等,避免过度劳累。
三、情志舒畅(疏肝)
中医讲“肝主疏泄”,情绪抑郁、爱发火都影响肝气顺畅。想开点,像王阿姨那样找乐子,唱歌跳舞聊天都行,别闷着生气焦虑,必要时可通过中药或耳穴压豆、针灸等疗法疏肝解郁。
四、调理有方(个体化)
如果正在服用抗病毒药,可在医生辨证指导下服用中药减轻可能的副作用(如腹胀、口干等)。中医会根据体质类型(如肝郁脾虚型、湿热型等)进行辨证施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脾胃肝病科 周义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