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设计、汽车风洞试验、生物医药流体模拟等领域,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是“看不见的引擎”。而CFD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格质量——就像拼图的每一块是否严丝合缝。传统网格平滑方法要么快但粗糙(如拉普拉斯平滑,易产生“畸形网格”),要么精准但慢如“蜗牛”(优化-based方法,处理一个节点需毫秒级时间)。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GNN)的智能网格平滑模型GMSNet,将处理速度提升13.56倍,参数规模仅为同类模型的5%,让CFD模拟从“等半天”迈入“实时算”时代。
网格平滑:CFD模拟的“精细活”与“老大难”
网格是CFD的“数字画布”——将计算区域分割成数百万个三角形或四面体单元,流体运动方程的求解依赖每个单元的形状是否规则。想象一下,若某个三角形单元的角度接近180°(“扁平状”),模拟结果可能出现巨大误差;而角度过小(“针尖状”)甚至会导致计算崩溃。因此,网格平滑就像“给拼图修边”,通过调整节点位置,让单元角度、纵横比等指标达标。
传统方法陷入“两难”:启发式方法(如拉普拉斯平滑)将节点移到邻居平均值位置,速度快但可能把凸多边形变成凹多边形,产生“负体积单元”;优化-based方法通过迭代优化目标函数(如最小化纵横比),精度高但每个节点需迭代20次以上,处理百万节点网格需数小时。此前AI尝试(如NN-Smoothing)需为不同节点度训练7个模型,数据增强繁琐,参数规模庞大,难以落地。
GMSNet:给AI装“网格导航系统”和“抗干扰训练”
GMSNet的突破在于用GNN“读懂”网格拓扑,像“老司机”熟悉每条街道一样理解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其核心是两个“智能模块”:
动态重加权模块(DRM):让AI学会“看邻居下菜碟”
网格节点的优化位置取决于邻居节点的坐标,就像搬家时需考虑周边环境。DRM模块会动态计算每个邻居的“影响力权重”——若邻居节点形成的多边形接近正三角形,权重降低;若存在畸形单元,权重升高。这种“按需分配”机制,让模型无需人工设计规则,自动学习最优调整策略。
MetricLoss损失函数:告别“高质量网格依赖症”
传统AI方法需用优化-based方法生成“完美网格”作为标签,成本极高。GMSNet提出MetricLoss,直接将网格质量指标(如纵横比、最小角度)转化为损失值——纵横比越大(越畸形),损失越高。这种“无监督训练”避免了对标签数据的依赖,训练速度提升40%,且收敛更稳定。
此外,模型还加入“移位截断”机制:若调整后出现负体积单元,自动将移动距离减半,直到安全为止,就像“倒车雷达”防止碰撞。
实测:13.56倍速提升,翼型网格处理效率翻倍
在2D三角形网格测试中,GMSNet表现亮眼:
- 速度飞跃:处理单个节点仅需6.39×10⁻⁴秒,是优化-based方法(9.27×10⁻³秒)的13.56倍,在百万节点网格上可节省数小时;
- 质量相当:最小角度、纵横比等指标接近优化-based方法,在方形网格上平均最小角度达43.94°(理想值60°),翼型网格处理后1/q(纵横比倒数)达0.94,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 轻量化优势:参数规模仅150万,是NN-Smoothing模型(3160万)的5%,可在普通GPU上实时运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MSNet能处理训练时未见过的网格类型——圆形边界网格、翼型轮廓网格、管道网格均实现有效平滑,展现出强泛化能力。
未来:从2D到3D,让CFD模拟“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GMSNet已在2D网格上验证效果,团队计划下一步扩展到3D四面体网格,并融入边缘翻转、密度调整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复杂场景适应性。这项研究不仅让航空航天、汽车研发中的CFD模拟效率提升,还可能降低生物医药(如血流模拟)、环境工程(如污染物扩散)等领域的计算门槛,让高精度流体模拟从“高端实验室专属”走向更广泛的产业应用。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