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侥侥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护师
审核:詹 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留意过那些步履蹒跚、弓腰驼背、容易摔跤或轻轻一摔便骨折的老年人呢?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些似乎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现象,无须特别在意。但事实上,有些同龄人,甚至基础疾病相同的不同人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这就要提到我们今天的话题——“肌少症”。这种疾病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老年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肌少症,学习应对之道。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是以持续骨骼肌量流失、骨骼肌肉力量强度和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
二、肌少症究竟对我们有多大影响?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肌肉的衰老和萎缩是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极易引发骨折及关节损伤等问题。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往往站立困难、步履缓慢、容易跌倒骨折。此外,肌少症还会影响器官功能,可能诱发心脏和肺部衰竭,甚至死亡。肌少症作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因其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对机体影响广泛等特点,对家庭医疗负担与社会公共卫生支出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肌少症的分类及诱因有哪些?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肌少症和继发性肌少症,二者诱因不同。
1.原发性肌少症: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是机体自然衰老过程中出现的肌肉量减少、力量下降和功能减退现象。衰老会使肌肉卫星细胞功能下降,影响肌肉的修复和再生;衰老会导致激素水平变化,如睾酮、生长激素等分泌减少,抑制肌肉蛋白的合成;衰老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进而降低肌肉的神经控制能力。
2.继发性肌少症:由其他因素诱发。①营养因素,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无法满足肌肉蛋白的合成需求;②疾病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引发炎症反应,干扰肌肉代谢,加速肌肉蛋白分解;③运动因素,长期卧床或运动量过少,肌肉得不到有效刺激,从而引起肌肉萎缩和功能减退;④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他汀类药物等存在相关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肌肉代谢,导致肌肉量减少。
四、肌少症在早期有哪些表现?
1.肌肉力量减弱:早期可出现进行日常活动时较以往吃力的情况,比如拧瓶盖、提重物时明显感觉力量大不如前。
2.肌肉量减少:外观上可能不太明显,但部分人会发现肢体围度有细微变化,如小腿、上臂变细。
3.身体易疲劳:日常活动后容易疲倦,而且恢复时间比以往更长,例如稍微走一段路或爬几层楼梯就觉得累。
五、怎么知晓自己是否患肌少症呢?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肌少症,教大家4个简易的自测方法,完成自测后,若提示可能患有肌少症,要及时就医哦!
1.指环试验:用双手的示指和拇指环扣,形成一个指环,用这个指环去环扣小腿最粗的部位(小腿垂直于地面)。若指环无法环扣住小腿最粗的位置,说明小腿肌肉量足够;若指环刚好能环扣住小腿,提示肌肉量可能处在临界状态;若指环环扣住小腿后还有很大空隙,提示小腿肌肉量不足,可能存在肌少症。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小腿围测量:用软尺测量小腿最粗的位置,若男性小腿围<34 cm,女性小腿围<33 cm,提示可能存在肌少症。
3.握力测量:双手自然下垂,分别用力握握力计。男性握力不足28 kg,女性握力不足18 kg,提示上肢肌肉力量不足,可能存在肌少症。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步速测试:在平坦地面上,以正常步行速度行走6 m,测量所用时间。若步速<1 m/s,提示可能存在肌少症。
六、如何预防和治疗肌少症?
1.合理饮食: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同时,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可以多晒太阳,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等。必要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2.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肌肉的不良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慢性肾脏病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护肾功能。
3.适度运动: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肌少症的有效方法。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平衡训练相结合。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抗阻运动如举哑铃、俯卧撑、深蹲等,可以直接刺激肌肉生长,增加肌肉量和肌肉力量;平衡训练如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训练,可以帮助肌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保持身体稳定,降低跌倒风险。
注意事项:运动训练场地应宽敞、安静、通风、温度舒适、光线良好,进行主体运动训练之前应进行3~5 min热身运动,一般选择慢走和关节活动,推荐运动的频率为2~3次/周,干预时间为30 min/次及以上,至少持续8~12周;训练后应慢走2 min,拉伸当日锻炼的主要肌群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运动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请及时停下,并对症处理或及时送医。
4.药物治疗:肌少症重在预防,主要方式包括上文所述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及治疗基础病。若发生肌少症且通过上述方式无改善,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药物来辅助治疗,如雄激素、生长激素等,但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肌少症虽然常见,但通过我们的学习和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可以有效控制其发生、发展的。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肌肉健康,拥有强壮的体魄,享受美好的生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