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至,七月的长沙闷热如蒸,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室窗外蝉鸣聒噪,36岁的王女士却裹着长袖,摘下口罩后只见她面色暗黄、隐隐泛青:“孙教授,我这肚子总像塞了湿棉花,经期腹痛难忍,手脚夏天都焐不热……”

孙贵香教授让她伸舌——舌胖大齿痕深,苔白腻似浸水棉布,触诊小腹凉意袭手。“喝凉水就胀气?大便粘马桶吧?”王女士苦笑点头:“是呀!并且我一年涨了30多斤,各种减肥方法试了个遍,一停就反弹。”

孙贵香教授解释道:“你体内湿浊太盛,湿性重浊黏腻所以大便易粘马桶,湿遏阳气,阳气不能温煦,所以手脚冰凉;阳气失职,脾胃运化迟缓,水谷精微输布缓慢,堆积体内就成了大肚腩,此时三伏天正是扶阳减脂、温化寒湿的最佳时机。

一、天人相应:三伏天为何是扶阳减脂的黄金期?

《黄帝内经》开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是健康长寿的源泉。三伏天人体气血运行畅达,正是借助自然界阳气驱散体内寒湿瘀滞的天赐良机。

(一)春夏养阳,天时助力

夏天(尤其三伏)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季节。中医主张“春夏养阳”,此时人体腠理开泄(毛孔张开),新陈代谢旺盛。就像植物在阳光充沛时生长最快,这时扶助体内阳气,祛除寒湿,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二)冬病夏治,祛除病根

很多“冬病”(如怕冷、关节痛、哮喘、宫寒不孕、寒湿性肥胖、肌瘤结节等)根源是体内阳气亏虚、寒湿内伏。冬天寒冷,阳气内藏,难以驱散这些“寒湿痼疾”。三伏天阳气旺盛,利用外界极盛的阳气和人体腠理疏松时机,培补体内阳气,能更有效地温散寒湿病根,减少或阻止其在冬季的发作/加重,这就是“冬病夏治”。

(三)肥胖本质,借势化解

部分人群的肥胖表现为体形虚胖、肌肉松软,大腹便便,属于“痰湿型肥胖”,核心是脾肾阳虚、寒湿内停,导致代谢废物堆积。三伏天扶阳,正是针对此核心病机温补阳气,增强脾胃运化之力,促进水湿痰浊代谢,不仅能辅助减脂,更能改善寒湿体质,减少反弹。

二、科学扶阳:激活身体的燃脂引擎

(一)天灸晒背:向太阳借能量

中医认为“背为阳”,督脉在背部,总督一身之阳气。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裸背晒15-20分钟。阳光中的红外线可深入皮下组织,促进维生素D合成,同时有助于激活脂肪代谢,达到减脂的效果。注意: 避免正午暴晒,晒后及时补充温水。皮肤敏感者注意防晒伤。

(二)穴位敷贴:精准代谢调控

将温阳化湿的中药(如肉桂、干姜、苍术等)研末调糊,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敷贴于关键穴位:

1.大椎穴——振奋阳气

简易取穴:低头时,颈后最高骨(第七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适宜人群:夏天不敢吹空调、肩背僵硬、项背怕冷/手足冰凉的人群。

2. 膻中穴——理气宽中

简易取穴: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即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柄处;

适宜人群:压力大就想狂吃东西、常感胸闷、气短、心慌的人群。

3. 中脘穴——健运脾胃

简易取穴:肚脐正上方4寸,即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

适宜人群:进食后易腹胀、易长大肚腩、大便粘马桶冲不干净的人群。

(三)本草足浴:透皮吸收的温阳通络法

取艾叶15g、生姜片20g、桂枝10g、老鹳草30g、花椒20g,煮沸30分钟取药液,兑入40-42℃足浴水中,水温以个人耐受舒适为宜,糖尿病患者需特别谨慎水温感知,防止烫伤,浸泡双足至踝上15-20分钟,以周身或背部微微汗出为度。药力借水温透皮入络,温通经脉,排寒除湿,浴后务必及时擦干汗液,避免接触冷空调或对着风扇直吹。

(四)动能生阳:三伏运动的科学方案

1.阳光下快走/慢跑:引阳通脉的温和运动

选择清晨或黄昏(避开烈日),进行快走或慢跑,时长建议30分钟左右,强度以微微出汗、呼吸稍促但能交谈为宜。下肢的规律运动能激发经络气血运行,配合此时自然界充沛的阳气,有助于温煦脏腑,促进腰腹寒湿随汗排出,提升代谢水平,改善水肿。每周运动时长建议150分钟及以上,跑前可少量饮用温热的姜枣茶以暖脾胃,跑后及时擦干汗液,避免当风,静坐或慢走10分钟,让气血渐趋安稳。

2.太极/八段锦:内养阳气的动态冥想

晨起习练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理三焦”与“调理脾胃须单举”等经典动作,每日习练20分钟。长期坚持能有效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强健脾胃功能,并通过特定的呼吸与动作配合,引导气机升降有序,有助于升发清阳、降泄浊阴,长期坚持可有效缓解肩颈腰背僵硬,提升身体活力和精力。

三伏天借助天时扶阳减脂的核心,是顺应自然规律,激发身体的阳气。当内在的生机活力(阳气)得以充盈,那些因代谢迟缓而堆积的赘肉方有希望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下逐步转化。

天时已至,行动正当时!

启动你的计划,坚持每日实践——让三伏的自然能量,成为你健康减脂的助推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李心雨 卢彦琳 向美燕 罗易云 符逢春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