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特色疗法,核心思想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蒲红春副主任医师提醒,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哮喘、关节炎、慢性咳嗽等),可在夏季阳气最旺时进行调理,借助自然界的旺盛阳气驱散体内潜伏的寒邪,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为什么要在夏天治“冬病”?
**1.自然界的“天时”优势:**夏季三伏天(气温最高、阳气最盛)时,人体毛孔张开,气血循环旺盛,药物或疗法更容易直达病所。
**2.“寒邪”冬伏夏出”的特点:**冬季寒邪侵入人体后常潜伏在经络脏腑,夏季外热内虚时,寒邪会浮于体表,此时治疗事半功倍。中医的“阳气经济学”阳虚体质者(怕冷、易感冒)夏季补充阳气效率更高,相当于趁“阳光充足时储备过冬的柴火”。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1.呼吸系统: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2.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肩周炎;
3.消化系统:胃寒腹痛、慢性腹泻;
4.妇科病:痛经、宫寒;
5.亚健康:体虚易感冒、手脚冰凉(注:实热体质、急性感染期患者不宜)。
四大经典疗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1.三伏敷贴:(最热门)将温阳药材制成膏贴,敷贴于特定穴位(如肺俞、大椎),通过药物+穴位刺激双重作用祛寒。每年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
2.艾灸:(阳虚者首选)用艾条熏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尤其适合胃寒、痛经患者。居家可尝试隔姜灸,生姜的辛温能增强效果。
3.督脉灸:(“加强版”艾灸)沿脊柱铺艾绒燃烧,适合严重怕冷、反复感冒人群,需专业医师操作。
**4.食疗方:**生姜羊肉汤(阳虚体质)、黄芪山药粥(肺气虚)、紫苏叶泡脚(预防感冒)。
科学证据与注意事项
临床研究表明,三伏敷贴可降低哮喘患者冬季发作频率(《中医杂志》2022年研究数据)。但需坚持3年以上(疾病潜伏越久,调理周期越长)。
误区提醒:
误区一:贴敷时间越长越好。
解答:通常成人4~6小时,儿童2小时。
误区二:治疗后立刻冲凉。
解答:毛孔开放时忌受寒。
黄金期:三伏期间(头伏7月20日—7月29日)
准备期:夏至后即可开始食疗调理。
巩固期:出伏后继续艾灸至秋分。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朱伟主任医师温馨提醒:冬季常咳喘的人,夏天不妨观察自己的痰液——如果呈现白色泡沫状,正是寒邪外排的表现,此时治疗最对症。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李海兰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