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空气潮湿闷热,你是否常感身体沉重、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甚至舌苔厚腻?这很可能是中医所说的“湿气困脾”在作祟。别担心,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蒲红春副主任医师教您科学祛湿,清爽度夏。

湿气何来?夏季为何湿气更盛?

中医认为,“湿”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分外湿与内湿:

**外湿:**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环境潮湿),加上暑热蒸腾,人体易受外界湿邪侵袭。

**内湿:**主要源于脾胃功能减弱。夏季贪凉饮冷(冰饮、空调过猛)、饮食油腻或过食甜腻,都会损伤脾胃阳气。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体内,便成内湿。

外湿引内湿,内外夹击,故夏季湿气问题尤为突出。

湿气缠身,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身体沉重:**头重如裹,四肢酸沉乏力,懒得动。

**精神不振:**疲倦嗜睡,头脑昏沉,注意力难集中。

**消化问题:**食欲差,吃一点就饱胀,甚至恶心、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粘马桶)。

**舌苔异常:**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

**皮肤状况:**面部、头发易出油,可能长湿疹、痤疮或感觉皮肤黏腻。

**其他表现:**关节酸胀沉重感(尤其阴雨天加重),女性可能白带量多质稀。

中医祛湿妙招:饮食、起居、中医外治多管齐下

一、饮食调理:健脾利湿是关键,多吃健脾利湿食物

1.饮食调护:

谷物:薏苡仁(薏米,可炒微黄去寒性)、赤小豆(注意不是红豆)、玉米、小米、芡实。

蔬菜:冬瓜(利水消肿)、丝瓜、黄瓜、白萝卜(消食化痰)、芹菜、绿豆芽、马齿苋。

其他:茯苓、山药(健脾)、莲子、荷叶(泡茶或煮粥)。

2.经典食疗方:

冬瓜薏米排骨汤:冬瓜、薏米(炒)、排骨同煮,利湿健脾。

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薏米(炒)煮粥,注意不加糖或少糖。

荷叶山楂茶:荷叶、山楂片(少量)泡水,消暑化湿助消化。

3.饮食禁忌:

少碰生冷寒凉:冰镇饮料、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如西瓜、香瓜),易伤脾阳助湿。

远离油腻甜腻:油炸食品、肥肉、奶油蛋糕、巧克力等,滋腻碍脾,加重湿困。

慎饮酒类:酒易生湿热。

二、起居调摄:防外湿,助排湿

**1.环境防潮:**保持居室通风干燥,阴雨天可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如地下室、泳池边)。

**2.适度出汗:**夏季适当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微微出汗有助于排出湿气。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反而耗气伤津。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湿衣。

**3.穿衣透气:**选择棉麻等吸湿透气的衣物,避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空调使用有度:**温度不宜过低(26℃左右为宜),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头颈、腰腹、膝盖)。避免从炎热室外立即进入低温空调房。

**5.热水泡脚:**睡前用温热的水(可加艾叶、生姜)泡脚15~20分钟,有助于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辅助排湿。

三、中医技术帮助更好除湿

**1.艾灸治疗:**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温阳化湿,适用于寒湿、阳虚湿困等症型。

**2.拔罐疗法:**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肌肉酸痛、沉重、困倦等。背部膀胱经走罐是常见的祛湿方式。

**3.刮痧疗法:**通过刮出红色或紫红色痧点/斑块,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出痧毒,适用于外感湿邪或湿热内蕴感觉身体困重、发热、头胀等人群。

四、代茶饮方:方便日常调理

**1.经典祛湿茶:**炒薏米15g + 赤小豆15g + 芡实10g,煮水代茶饮(注意:赤小豆细长,非日常红豆)。

**2.健脾化湿茶:**茯苓10g + 陈皮5g + 炒白术5g(或山药片10g),沸水冲泡代茶饮。

**3.芳香化湿茶:**藿香5g + 佩兰5g,沸水冲泡代茶饮(适合感受暑湿,头身困重恶心明显时)。

专家提醒

康复医学科负责人朱伟主任医师提醒,夏季祛湿,辨证施治是核心:湿气常与寒(寒湿)、热(湿热)结合,表现不同,调理重点各异。上述为通用方法,若症状严重或复杂(如明显怕冷/怕热、口苦口黏、大便干结/溏泄严重等),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后调理,切勿自行乱用药物。

祛湿非一日之功,其根本在于强健脾胃,扶助正气。日常调养重在适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顺应自然,养护正气,方能安然度夏,告别沉重黏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蒋笑涵 罗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