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6月举行的欧洲神经病学大会上,一项由英国痴呆研究院与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完成的大型研究首次报告,每周都能做噩梦的人,70岁前死亡风险比从不做噩梦的人高出近三倍。而更为惊人的是,这种关联并不完全依赖心理状态或生活方式,噩梦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加速生物老化的直接信号。
这项研究用上了三种先进的表观遗传方法,结果发现——频繁做噩梦的人,身体细胞的老化速度显著加快。
做噩梦会“折寿”?(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噩梦频率与早亡风险显著相关
尽管人类对于梦的理解仍存在诸多未知,但研究者正尝试用严谨的数据,为我们揭示梦境与健康之间更深层的关联。
2025年欧洲神经病学大会(EAN)上公布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追踪时间最长的相关研究之一。研究团队整合了来自四个长期人群队列的数据,共计分析了41960名成年人与儿童的梦境、健康与死亡信息,其中成年样本为26–86岁,共18万人,追踪期长达19年。
在基线阶段,研究对象需报告他们每周是否经历噩梦,研究人员随后通过国家官方死亡记录监测参与者的长期健康结局。定义早逝的标准为70岁之前死亡,研究采用了相关风险模型来分析噩梦频率与早亡之间的统计关联。
结果显示,每周经历噩梦的人,其早逝风险为无噩梦者的2.73倍,即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心理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变量后,这一关联依然显著(P<0.001)。而且,这种关联不只存在于精神疾病患者中——在无明显抑郁或焦虑史的普通人群中,噩梦同样表现出显著的独立预测效应。为了探究这一关联背后的机制,研究者进一步引入了三种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表观遗传时钟”。其中DunedinPACE反映整体衰老速度,GrimAge可预测死亡风险的衍生表观时钟,而PhenoAge结合临床生理指标与表观遗传学预测生理衰老水平。
分析发现,频繁噩梦者的“生物年龄”显著高于其真实年龄。换句话说,这些人的身体在分子层面上比他们的身份证更老。
为什么梦会“杀人”?从细胞老化到神经退化的多重路径
噩梦之所以令人不安,不仅在于梦境本身的恐怖,更在于它所触发的生理级别的真实反应。科学家已经证明,梦中的惊恐反应,和现实中的危机应对生理机制极为相似。
噩梦最常发生于快速眼动期(REM)睡眠,这是大脑最活跃、梦境最生动的阶段。尽管身体肌肉此时处于运动抑制状态,但自主神经系统却完全清醒,可以动员出与现实威胁相当的反应强度。
当一个人反复在噩梦中经历恐惧与惊吓,大脑会频繁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包括提升心率、血压肾上腺素、调动能量、调节免疫与代谢的皮质醇。
长期来看,这种持续的战或逃反应假警报会造成类似慢性炎症的后果,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夜复一夜的高频噩梦,可能使压力反应系统保持在半激活状态,即使在白天也难以完全关闭。
此外,噩梦往往伴随频繁觉醒、深度睡眠中断,这对身体自我修复尤为不利。深度睡眠阶段如非快速眼动期是脑细胞清除代谢废物、维持线粒体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时段。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夜间被惊醒,就可能削弱免疫系统、累积细胞损伤、降低神经递质合成效率、干扰激素分泌与代谢节律。
更令人警觉的是,研究还发现,频繁做噩梦的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更高,往往在确诊前几年就出现异常梦境。这一发现并非偶然。
总结
我们习惯把噩梦当作生活压力的附属品,醒来拍拍胸口就可以继续睡了。但这项跨越19年的研究提醒我们:那些反复惊醒的夜晚,可能不仅扰乱了睡眠,更悄悄撼动了身体的根基。
噩梦本身不是病,却可能是疾病的信号,不是元凶,却可能是风险的放大器。好在,学已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认知行为疗法、图像重塑、改善睡眠环境,都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梦中的重重阴影。
参考文献:
[1] Otaiku A. Nightmares accelerate biological aging and predict premature mortality in humans. Abstract OPR-111. EAN Congress, 21-24 June, 2025.
[2] Spoormaker, Victor I., Michael Schredl, and Jan Van Den Bout. "Nightmares: from anxiety symptom to sleep disorder."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0.1 (2006): 19-31.
[3] Hoss, Robert J., and Robert P. Gongloff. Dreams: Understanding biology, psychology, and culture, Vol. 2. Greenwood Press/ABC-CLIO, 2019.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张玮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杨超 博士)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来源: Den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