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玮 齐鲁医药学院
审核:潘妍妍 齐鲁医药学院 副教授
儿童时期是人类生命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健康成长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不易改变,如遗传因素;有些通过宣教能够取得较好改善,如社会决定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因此,我们从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睡眠、关注体检结果和家庭支持方面探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案,助力孩子科学、健康成长。
1.营养: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固基石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均衡膳食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支持身体正常发育和免疫系统构建。只有注重膳食结构,确保食物多样化,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基石。儿童时期是建立健康信念和形成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时期,让其主动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提高对食物的兴趣。保证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饮料。当然言传大于身教,家长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一句顶一万句”。
同时家长也确实有很多困惑,“我做的早餐再好,孩子早上就是没胃口,吃不下怎么办?”“孩子就不愿意清淡饮食怎么办?”咱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起床后没有胃口的原因是什么?是睡眠不足,还是前一天晚餐吃得多、吃得晚,导致第二天早上没消化完而不愿意吃饭?可以尝试早上起床后先带着孩子运动20分钟再吃饭,这样孩子不仅大脑清醒了,胃肠也叫醒了,食欲调动起来,就可以好好吃早餐,迎接活力满满的一天!
有时孩子们觉得饭菜味道寡淡,向大家推荐我的独家“小妙招”,那就是平时不吃零食,但可在吃饭的时候拿一点零食当“引子”,俗称“就着吃”。既能提高食欲,助其按时吃饭,又顺便控制零食的摄入,屡试不爽。
图1 膳食多样化是健康成长的首要基础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运动: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力源泉
运动促进孩子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增强心肺功能,消耗多余能量,增强身体素质。应保证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为健康成长增添活力源泉。
现实中有很多原因导致孩子运动量不足,如作业量较多导致运动时间不足;家长没时间陪伴也不放心孩子单独在外玩耍等。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秉承的原则就是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户外运动的机会,如上、下学尽量让孩子步行;晚饭前或写完作业后尽量抽点时间与小朋友们相约运动。运动可使体内多巴胺升高,既能让孩子心情愉悦,还能促进孩子的食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2 阳光下一起来运动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心理健康:儿童健康成长的隐形翅膀
情绪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隐性因素,影响内分泌平衡和神经系统功能。儿童如果经常处于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会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相反,如果孩子快乐、自信、乐观,会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促进生长发育。
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也逐渐增强,高级情感会逐渐发展,但这一阶段孩子的控制能力可能会不足,生活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长时间无法排解,情感压抑时间一久,健康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家长不能简单认为“最近压力大,过这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需要前往医院寻求治疗,家庭支持也非常重要。
4.睡眠:儿童健康成长的充电站
睡眠充足对儿童体格发育至关重要。睡眠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同时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孩子会因各种原因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晚上完成作业的时间较长;有的家庭晚餐时间晚;有的家庭家长回家晚;有的家长工作一天累了回家图清静,直接给孩子一个手机自己玩,孩子甚至能看着手机睡着等。各家有各家的实际情况,唯有想办法排除万难,坚持“对症下药”,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有效睡眠时间及质量。
图3 及时充足的睡眠对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至关重要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5.关注体检结果:排除儿童健康成长的危险因素
疾病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生长激素缺乏、胃肠道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少年身高发育受限。许多学校会定期组织检查学龄儿童的身高、体重、视力、龋齿等指标,这是国家各级政府民生服务的具体体现,省去了个人带孩子去医院的麻烦,家长们一定要关注体检结果,及时发现隐患,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
6.家庭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氛围的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资源的支持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怎样都不影响我们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孩子一定能感受得到。
图4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最好滋养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儿童成长中合理摄入营养、科学开展运动、保障充足睡眠、维持积极心态、有效预防疾病及强有力的家庭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凝聚力量,助力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芳标,武丽杰,马军等. 儿童少年卫生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胡亮,董玮仲,徐珊珊.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3):40-5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