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功救治了一名特殊患者:在持续多日雨水闷热天气后,因突遇烈日酷暑仍坚持长时间户外运动,最终确诊为热射病。

这种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恰是中医所言“热邪夹湿”的凶险时节。患者送医时体温已突破安全阈值,更因横纹肌溶解诱发脑、心、肾及凝血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经ICU团队中西医协同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热射病是什么?

热射病是中暑最危重的阶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产热剧增、散热崩溃,核心体温急速飙升超过40℃,如同体内“煮开”,引发致命连锁反应:

**1.细胞“煮熟”:**高温直接损伤细胞,导致死亡。

**2.炎症风暴:**全身爆发失控的剧烈炎症。

**3.“肌肉溶解”(横纹肌溶解):**肌肉细胞坏死破裂,释放肌红蛋白等毒素入血。中医称之为热毒炽盛,燔灼筋脉。

**4.多器官“崩溃”:**极易引发脑水肿、心衰、肾衰、凝血障碍(DIC)等。中医称之为热入心包、热盛动风、耗气伤阴、瘀热互结,终致“脏竭”。

湿热天气为何更凶险?

中医强调“暑多夹湿”。潮湿空气阻碍汗液蒸发,使热邪更难散出。湿与热相互勾结,如油入面,更易困阻气机,蒙蔽清窍,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热射病?

1.西医措施

避高温:10点至16点避免高强度户外活动。

勤补水:少量多次饮水,勿等口渴。运动时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500~1000ml。

巧穿着:轻薄、浅色、透气衣物,戴宽檐帽、墨镜,涂防晒霜。

适应与休息:逐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运动中定时在阴凉处休息。

识先兆:关注尿液颜色(深黄提示脱水),警惕头晕、乏力、恶心、心慌等症状。

中医妙招

1.清暑祛湿茶:乌梅3~5颗+生山楂10g+陈皮5g+荷叶5g+金银花5g,沸水冲泡代茶饮。湿热重者(舌苔黄腻),可加白扁豆10g或藿香5g(遵医嘱)。

2.穴位保健:按揉内关穴(手腕内侧,腕横纹上2寸)、曲池穴(屈肘,肘横纹外侧端)、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每穴按揉1~2分钟,有助调理气机,清热防暑。

3.饮食调养:多吃西瓜、黄瓜、冬瓜、绿豆、薏米等清热解暑、利湿的食物。忌油腻、辛辣、温补之品。

急救“黄金3分钟”

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立即行动!

1.火速降温

转移:立即移至阴凉通风处。

脱衣:快速脱去外衣散热。

物理降温:用冷水(冰水更佳)浇淋全身(重点: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湿冷毛巾、冰袋包裹覆盖全身。扇风加速蒸发。最快速度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2.紧急呼救

同时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热射病,急需抢救”。

3.维持循环

如患者清醒能饮水,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如运动饮料)。昏迷者禁止强行灌水!

4.中医急救辅助(需专业人员操作)

十宣放血:由专业中医师用消毒三棱针快速点刺十指尖(十宣穴)放血数滴,可助开窍醒神、泄热解毒。

刮痧:在颈部、背部膀胱经(脊柱两侧)进行刮痧,可辅助泻热、通络、祛邪(皮肤破损或有凝血障碍者禁用)。

重症救治

1.西医支持(ICU内)

快速降温:冰毯、冰帽、冰盐水输注、血管内降温等强化手段。

器官功能支持:呼吸机、血液净化(清除肌红蛋白毒素、纠正肾衰)、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纠正凝血障碍、脑保护等。

严密监测:体温、生命体征、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肌酸激酶等。

2.中医协同救治

急性期(热闭心包,热盛动风):使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鼻饲或灌肠),发挥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息风止痉之效,辅助保护脑细胞,减轻神经系统损伤。

恢复期(气阴两伤,余邪未清):根据辨证,选用生脉饮(益气养阴)、清络饮加减(清透余热、养阴生津)等方药,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减轻后遗症。

3.中西医结合优势

西医在快速降温、生命支持、阻断器官损伤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则在整体调治、清热解毒开窍、减轻炎症风暴、促进受损组织修复、调理后期体质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两者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改善重症患者预后。

专家提醒

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医师提醒:热射病是医疗急症,预防远胜于治疗!湿热天户外运动,务必做好防护,若发现“昏迷+无汗+高热(常无汗)”者,请立即拨打120并实施冷水浸浴降温!记住:早1分钟降温,多1分生机;中西医结合救治是应对热射病的“黄金方案”。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彭韵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