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气温飙

孩子胃口也变糟

对着饭碗皱起眉

半天不肯张开嘴

孩子夏季打嗝都带“隔夜饭”味,出现消化不良、积食等问题当妈的看着直发愁。

宁乡市中医医院专家表示,“小儿积食”也叫“食积、积滞”,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当孩子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口臭大便干燥或酸臭、腹泻等,注意,可能是积食了!

一、积食原因

1.外因:“饮食不节”

喂养过程中,摄入过多,特别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孩子脾胃无法消化,导致“留而成积”,

2.内因:“脾胃不足”

小儿时期,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滞后,易造成积食。

二、积食治疗

孩子一旦出现积食表现,可以内调和外治。

内调:食疗

山楂粥

**材料:**干山楂5-10g,大米或小黄米50-100g,适量白糖。

**做法:**将大米或小黄米淘洗干净,与干山楂片一起碾碎,加入水适量文火慢熬成粥。1周1~2次。

山药莲子芡实粥

**材料:**芡实10g,莲子8g,山药10g,粳米30g左右。

**做法:**材料下锅,加约3碗水,小火慢炖半小时即可。1周1~2次。

提示:1岁以下的宝宝,因胃容量较小,不建议使用食疗,推荐“小儿推拿”。

外治:推拿、脐灸、敷贴

1.小儿推拿“消积四法”

①揉板门:

板门穴定位: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方法:用中指或拇指按揉大鱼际肌最高点1-2分钟。

②掐四缝:

**四缝穴定位:**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近端指关节横纹中央。

操作方法: 操作时用拇指掐之,掐后揉捻,各穴掐4-5次,揉捻5-6次。此操作可重复3-5遍(亦可由专业医师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挤黄色液体或少许血液)。治疗积滞所致的腹胀、厌食,效果较好,该法即为俗称的“挑疳积”。

③摩腹:

摩腹位置:以肚脐为中心。

操作方法:此操作用手掌面绕肚脐顺时针摩5分钟。

④捏脊:

捏脊位置: 沿脊柱两旁,自尾骶部至颈项部。

操作方法: 操作时用食指、中指与拇指对捏该处的皮肤,双手交替移动,捏5-8次,称捏脊,俗称翻皮。捏脊中,每捏3次将背脊皮肤提起1次,称为“捏3提1”法。

2.脐灸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不仅可用于体质虚弱、发育迟缓的调理,也常用于治疗积食,厌食,腹泻,便秘,遗尿,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3.中药贴敷疗法

将药物贴敷在人体表面的穴位上,通过皮肤的吸收,经络的传导作用,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小儿积食、发热、腹泻,便秘、咳嗽,遗尿等疾病都适合采用穴位贴敷。

1岁以上的宝宝,可采用内治法结合外治法,包括中药汤剂、膏方、中成药、食疗等,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开方。

三、日常调理

给孩子调脾胃还应记住这几点:

1.吃多样

五谷杂粮、肉蛋、蔬果都得有,优先选当季当地的菜。

2.补营养

补优质蛋白和钙锌,还有维生素A、D。

3.管好嘴

三餐定时,每顿吃八分饱,油炸、膨化、饮料少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宁乡市中医医院 儿科 李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宁乡市中医医院 儿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