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里,科学家似乎总是隐身于实验室的仪器与数据之中,专注于晦涩难懂的研究课题,与大众的生活仿佛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近年来,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频繁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比如:颜宁是朱一龙粉丝,饶毅喜欢网络指点江山,王立铭经常出各种书……


01,科学家也是人...


千万不要神秘化科学家,科学家也是人。

他们也要结婚生子,也过520,也要吃喝玩乐,也会吐槽,会讲段子。比如我见到过优青、海优们经常讨论一天三顿吃啥、装修怎么搞、孩子该怎么教育等等。


02,科学家也需要社交


社交需求是所有人的需求,科学家从不例外。

比如,我曾经就偷偷发现我的以前老板(长江学者)在某乎上写答案,只是估计他也没认出我来。

还有一次开会,一个老牌院士找我加微信,也打破了我朋友圈里的学术上限,至今想想激动不已。


03,科学家该不该用社交媒体?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科学家不应该用社交媒体呢?就像互联网大佬在网上说话好像很正常,其他领域大佬开微博写文章也没啥,到了科学家就觉得例外。

我觉得很大程度是不少人刻板的认为科学家估计是天天忙于科研无心上网,或者觉得互联网传播这种文字题材不符合科学家们严谨风格。以至于有一种论调:这个人是大V,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科研人员(正经博士谁上网啊)

而且这种论调还有很大的市场,让很多人得到了满足。然而我认识的同龄优秀博士们,刷抖音的、上社交平台的、还有天天看综艺的,可是丝毫不耽误人家学术上发大文章,评正高,拿面上优青。


04,关于做科普的科学家


我觉得科学家身份,可能有点特殊的是,看到一些东西,尤其是涉及到专业向的,他们出于职业直觉,可能会觉得不妥,个别人甚至会较真。

于是就出现了一波科学家们开始做科普的路子。

但是,科学家们做科普来去获得学术上的进步,很少听说,至于说提高知名度去拿基金项目,基本不可能。业内基本上认为这是负面的行为。


最后,科学家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传播与交流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科学、了解科学。

来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