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身边有些老人走路越来越慢,上下楼梯变得吃力,甚至轻轻摔一跤就骨折?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威胁——肌少症。65岁的李阿姨就是其中一例。

确诊肌少症后,李阿姨常感下肢无力、易疲劳。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团队为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每日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靠墙静蹲;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虾;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坚持3个月后,李阿姨肌肉量有所回升,下肢力量增强,能轻松上下楼梯,日常活动恢复自如,摔倒风险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减少、力量减弱,还可能伴随身体功能下降的老年综合症。简单来说,就是肌肉在慢慢“变弱变小”。

它分为原发性肌少症和继发性肌少症。原发性肌少症主要因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激素水平改变,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丢失;继发性肌少症则多由疾病、营养缺乏、身体活动减少等因素引发。在我国,肌少症患病率为5.7%-23.9%,且年龄越大,患病几率越高。

肌少症的危害:不止于“腿脚无力”

**1.活动能力受限:**肌肉力量下降,会让行走变得缓慢,站立也愈发困难,严重时甚至只能依赖轮椅或长期卧床。

**2.代谢紊乱:**肌肉可是血糖代谢的“主力军”。肌少症出现时,肌肉减少,血糖代谢受影响,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3.免疫功能受损:**肌肉量减少10%,感染风险就会上升,住院率和死亡率也会显著增加。因为肌肉在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4.骨骼与关节损伤:**肌肉就像骨骼的“保护罩”,肌肉流失,骨骼失去保护,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大增,进一步影响行动能力,加重肌少症。

如何自我筛查?

(一)简易测试

**1.小腿围测量:**男性小腿围<34厘米,女性<33厘米,可能存在肌少症风险。

**2.握力测试:**男性握力<28公斤,女性<18公斤,提示肌肉力量不足。

**3.步速检测:**在6米距离内,行走速度<1米/秒,需警惕肌少症。

(二)日常表现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提重物困难、反复跌倒,或者体重在无刻意减重情况下无故下降≥5%,也可能是肌少症的信号。

常见误区与警示

(一)“老来瘦=健康”误区

很多人觉得老人瘦点好,其实过度节食或纯素食,会导致肌肉流失,体脂比例失衡,反而损害健康。老年人应保持合理体重和肌肉量。

(二)“运动损伤关节”误区

适度抗阻训练不仅不会损伤关节,还能增强关节稳定性,提升骨密度,保护关节健康。

肌少症是老龄化社会中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早期筛查、均衡营养、规律运动,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能有效延缓肌少症发展。

正如中医所说“存钱不如存肌肉”,从青年期开始重视肌肉质量“储备”,才能为老年健康筑牢防线。一旦出现乏力、体重骤降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评估,避免陷入“肌肉流失—失能—疾病加重”的恶性循环。

来源: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全科/老年医学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全科/老年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