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上班还是上学,忙碌了一上午,就等着中午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吃了饭后,只想一头扎进床里。然而大部分上班族和学生都没有这个条件,只能趴在办公桌或课桌上打个盹。这个看似方便的午睡姿势,实则像一颗“健康定时炸弹”。医学研究显示,长期趴着午睡的人群中,超过70%会出现颈肩疼痛、视力下降等问题。这些看似短暂的休息,正在悄悄损害我们的身体。

趴着午睡,身体到处都在遭罪

(一)颈椎变形:脖子被迫“低头承重”

趴着午睡时,颈椎处于过度前屈的状态,相当于给脖子挂上了3-5公斤的重物。正常情况下,颈椎有自然的生理曲度,能分散头部重量。但趴着睡时,为了支撑头部,颈部肌肉需要持续紧张,就像拉紧的橡皮筋。长期如此,颈椎间盘压力会增加30%以上,容易引发颈椎曲度变直、骨质增生等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专家指出,青少年的颈椎还在发育阶段,趴着午睡更容易导致颈椎变形,影响体态和脊柱健康。

图源:Pixabay

(二)呼吸受阻:肺部“缺氧工作”

趴着睡觉时,胸部受到桌面挤压,肺部扩张空间受限。医学实验表明,这种姿势会使呼吸效率降低20%-30%,导致大脑和身体器官供氧不足。尤其是趴着睡时习惯把头偏向一侧,还会压迫单侧鼻腔,进一步加重呼吸不畅。睡醒后常感到头晕、胸闷,就是身体缺氧的表现。对于本身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趴着午睡更会增加呼吸负担,甚至诱发哮喘等症状。

(三)血液循环不畅:手臂“麻木报警”

趴着午睡时,手臂充当枕头的角色,承受着上半身的重量。这会压迫手臂的尺神经和桡神经,阻碍血液流通。神经长时间受压,会出现麻木、刺痛的感觉。如果经常这样,可能导致尺神经损伤,引发“爪形手”等永久性伤害。同时,趴着睡还会压迫腿部血管,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睡醒后容易出现腿麻、站立不稳的情况。

(四)眼球受压:视力“悄悄滑坡”

趴着午睡时,脸部紧贴桌面,眼球会受到挤压。眼科医生发现,趴着睡10分钟,眼压就会升高20-30mmHg。长期眼压过高,不仅会导致眼睛干涩、胀痛,还可能损伤视神经,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对于近视人群,趴着午睡会使眼球变形,加重近视度数。研究显示,每天趴着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近视加深速度比正常睡眠者快1.5倍。

(五)胃肠不适:消化“乱了节奏”

趴着睡时,胃部受到挤压,蠕动功能减弱,食物排空时间延长。这会导致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问题。尤其是刚吃完午饭就趴着睡,还可能引起食物反流,灼伤食管。长期如此,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此外,趴着睡时腹部暴露在外,还可能因受凉引发腹痛、腹泻。

(六)大脑缺氧:越睡越“累”

上述种种问题,最终都会导致大脑缺氧。趴着睡时,呼吸不畅、血液循环受阻,大脑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睡醒后不仅没有恢复精力,反而感觉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在缺氧状态下睡眠,还会影响大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大脑衰老。

正确午睡姿势

那既然不推荐趴着午睡,我们应该怎么睡呢?

想要实现健康午睡,姿势、时长与环境条件缺一不可。

最佳的午睡姿势是躺着,让身体处于自然舒展状态,这样能最大程度减轻颈椎、脊柱的压力,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若条件受限无法平躺,也可借助躺椅或U型枕辅助,躺椅能够调节靠背角度,使人在半躺状态下放松身体,U型枕则能为颈部提供支撑,避免头部随意倾斜导致的肌肉紧张。如果躺椅也没有,条件受限只能趴着睡,可以垫一个小枕头,让身体蜷缩的没有那么厉害,缓解脊椎的紧张。

图源:Pixabay

午睡时长的把控同样关键,建议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这段时间刚好能让身体得到放松,又能避免进入深度睡眠。一旦进入深度睡眠,再突然醒来反而会感到更加疲惫、困倦,而且短时间的浅睡眠更有助于快速恢复精力。在午睡环境的营造上,根据不同场景需采取相应措施: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折叠躺椅,午休时展开就能创造相对舒适的睡眠空间;在家里,尽量选择在床上午睡,柔软的床垫和合适的枕头能为身体提供全面支撑,减少因不良姿势对身体造成的潜在伤害。

午睡本是为了恢复精力,但错误的姿势却可能适得其反。从今天开始,重视午睡健康,别让短暂的休息变成长期的健康负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获得最佳的休息体验。

参考资料:

[1]张露.怎样午睡才合适?上班族的看过来[J].人人健康,2022,(07):45.

[2]孟曦.科学午睡“睡”出健康[J].中国金融家,2021,(05):120-121.DOI:10.19294/j.cnki.cn11-4799/f.2021.05.049.

[3]阳叶萍.上班族如何健康午睡[J].新长征(党建版),2015,(08):63.

供稿单位: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

记 者:卢婷婷

编 辑:叶家余

主 编:陈 鑫

审核专家: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