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压如同精密的生物钟,遵循着“昼高夜低”的自然节律。然而,在高血压患者中,近半数人群的血压节律正悄然紊乱。为此,我们专访了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组长、天津市康汇医院院长李玉明教授。李玉明教授表示,夜间血压异常、隐匿性高血压等问题犹如“沉默的警报”,唯有科学认知与精准干预,才能避免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警惕夜间血压异常,守护“生命节律”
人体血压遵循着“昼高夜低”的自然节律,如同杓形曲线,夜间血压通常较白天下降约10%。这种“杓型血压”是心血管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近半数高血压患者存在“非杓型”甚至“反杓型”异常——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或反向升高,这种节律紊乱正悄然侵蚀着健康。
李玉明教授强调,这种异常与国人高盐饮食密切相关。我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达12 g以上,远超世卫组织的推荐值5 g。过量盐分迫使肾脏“加班”排钠,夜间通过升高血压启动“压力性排钠”机制。长期如此,不仅加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更易诱发晨间血压飙升(晨峰现象),使心肌梗死、脑卒中风险倍增。研究显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正常节律者的2~3倍。
识别这种“隐形杀手”需借助科学手段。动态血压监测能精准捕捉夜间血压波动,而居家可通过“睡前-晨起”自测法初筛:晚间11点睡前与早晨醒后1 h内各测血压,若差值小于10%或晨压异常升高(≥135/85 mmHg,1 mmHg=0.133 kPa),提示需尽早就医。
李玉明教授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若常伴夜尿增多、晨起头晕等症状,更应关注血压节律。通过限盐(每日<5 g)、规范用药时间(选择长效降压药或晚间加服特定药物)等干预,可帮助恢复正常血压节律,从根源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血压节律为何失控?警惕这些“隐形推手”
血压昼夜节律需要生活习惯、神经调节、血管功能等多重因素协同配合,除高盐饮食外,饮酒、吸烟等日常行为正在成为破坏血压节律的“隐形推手”。
李玉明教授表示,饮酒初期虽因血管扩张出现短暂血压下降,但随后交感神经兴奋性激增,导致血压报复性反弹。研究发现,每日饮酒量超过40 g(约1两白酒),夜间收缩压可升高8~12 mmHg。而吸烟者每吸一支烟,血压即产生15~30 min的波动,长期吸烟者血管内皮损伤后,血压调节能力永久性下降达30%。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不良习惯会形成恶性循环:高盐高脂饮食加速动脉硬化,损伤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吸烟饮酒破坏自主神经平衡,使交感神经(人体“油门”)持续亢奋,副交感神经(“刹车系统”)功能衰退。这种失衡导致约23%的高血压患者出现“矛盾血压”——平躺时血压飙升,站立时却头晕目眩;约18%的老年患者出现餐后低血压,饭后犯困实则是大脑供血不足的警报。
动态血压监测破解血压的“真假迷局”
李玉明教授强调,动态血压监测是识别血压“真面目”的金标准。这项技术通过24~72 h连续测量,真实记录人体在运动、工作、用餐、睡眠等不同状态下的血压波动,尤其能捕捉诊室测量难以发现的两种特殊类型——“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
部分患者因就医紧张导致血压暂时升高(白大衣高血压),若仅凭此开药可能造成过度治疗;而另一些患者诊室测量正常,日常生活中却持续超标(隐匿性高血压),这种“隐形杀手”的心脑血管风险更高。动态监测如同全天候“血压侦探”,能同时揪出这两种伪装者。
对于药物疗效评估,动态监测更具独特价值。当患者出现夜间血压控制不佳、晨起血压飙升或药物效果不稳定时,通过分析不同时段的血压曲线,可精准发现降压药的“失效时段”,指导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例如某些长效降压药可能在凌晨出现“药效空窗”,导致晨峰血压失控。
李玉明教授特别指出四类人群需优先监测:诊室血压异常但家庭自测正常者;已用药但血压波动明显者;出现头晕、夜尿增多等靶器官损害症状者;需要评估治疗效果或调整治疗方案者。这种“全天候血压画像”不仅能避免误诊漏诊,更能为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破解血压异常的“三把金钥匙”
李玉明教授指出,无论是夜间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还是白大衣高血压,科学管理都需围绕三大核心策略展开:生活方式干预、精准药物治疗和系统血压监测。
第一把“金钥匙”:重塑健康习惯
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需建立“低盐-运动-控情绪”的健康防线。每日盐摄入需严格控制在5 g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量),避免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坚持每周5次、每次3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同时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 g,女性<15 g),并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保持心理平衡。
第二把“金钥匙”:优选复方制剂
针对需药物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单片复方制剂”——将两种及以上降压药科学配伍成一片。这种方案通过药物协同作用,既能减少单药剂量(降低口干、水肿等不良反应风险),又能提升血压达标率。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相较于传统单药治疗,复方制剂可使达标率提升20%~30%,尤其适合我国血压控制率偏低的现状。
第三把“金钥匙”:实施精准监测
准确评估血压需突破“诊室单次测量”局限。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捕捉夜间、晨起等关键时点的真实血压;普通患者可通过家庭自测建立“血压日志”:每日早晚各测2次(间隔1 min),记录起床后1 h内、睡前1 h及不适时的血压值,就诊时携带至少连续7 d的记录供医生分析。“这些数据比诊室测量更能反映真实血压状态,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李教授解释道。
守护血压节律,就是守护生命的安全防线。通过科学认知、精准干预和系统管理,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夜间血压异常、隐匿性高血压等“沉默的警报”,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血压节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血压监测,并遵循医嘱进行精准治疗,共同构筑起心血管健康的坚实屏障,拥抱健康美好的未来。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