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带来的困扰,您是否深有体会?据《中国肥胖防治蓝皮书》数据,我国成人肥胖率已达20.6%,超重率超34.8%,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肥胖,且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十年间增长近3倍。肥胖不仅是体型问题,更与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紧密关联,需要从根源调理。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肝病科胡锦洋副主任医师将从脾胃论治,用中医智慧帮您破解肥胖困局。

肥胖背后的“脾胃密码”

中医认为,肥胖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论》指出“脾胃虚则百病生”,当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运化失职,水湿痰浊便如淤泥般停滞体内,化为膏脂堆积——这正是肥胖的核心病机。

三大伤脾习惯要规避

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三大伤脾习惯,正悄悄埋下肥胖隐患:

**1.饮食失衡:**嗜食冷饮、高油高糖饮食,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无力。

**2.久坐少动:**脾主四肢肌肉,缺乏运动则脾气呆滞,水湿代谢减慢。

**3.压力过载:**肝郁乘脾致脾胃升降失调,形成“气郁-湿阻-痰凝”的恶性循环。

脾胃调理三阶梯:祛湿、健脾、固本

1.急性期:芳香化湿,打开代谢通道

湿浊困脾者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此时需以芳香化湿为要,推荐:茶饮方:陈皮5g+佩兰3g+茯苓10g煮水代茶,每日1剂,可化解中焦湿浊。

还可结合中医特色治疗穴位贴敷:睡前将生姜片贴于肚脐(神阙穴),配合按揉阴陵泉穴(小腿内侧),借助姜的辛温之力驱散寒湿。

2.缓解期:健脾益气,重建运化中枢

脾虚为本者宜用“补而不滞”之法:可用药膳调理:四君子汤(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加山药20g、莲子15g,每周2次煲汤,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同时结合运动健脾:推荐传统功法如太极拳“懒扎衣”式,通过转腰动作刺激脾胃经络;或每日踮脚3分钟,激活小腿脾经(脾经循行于小腿内侧)。

3.巩固期:温阳通阳,激活身体“燃脂开关”

脾阳不足者多见畏寒肢冷、晨起眼睑浮肿,需温通阳气以化脂,可使用艾灸疗法:每周2次艾灸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旁开1.5寸)、关元穴(脐下3寸),以局部温热感持续15分钟为宜。

平时还可食养妙方:早餐喝小米山药粥(加少量胡椒粉),晚餐吃生姜炒青菜,利用辛温之性振奋脾阳,加速脂肪代谢。

专家提醒

“脾健则身轻,湿去则体安”。值此世界防治肥胖日,脾胃肝病科曾松林主任呼吁大家:回归中医“治未病”理念,告别盲目节食与过度运动的伤脾误区,以“调脾胃、化湿气”为核心,吃出轻盈,动出健康,从根源拥抱长久的体态平衡与生命活力。

肥胖调理需辨证施策,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尤其合并基础疾病者需谨慎。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脾胃肝病科 胡锦洋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脾胃肝病科 胡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