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友的终极困惑:为何饱餐后秒变"休眠模式"?
你是否经历过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
·清晨匆忙咽下饭团后,同事的键盘敲击声竟化身ASMR催眠音效;
·午间享用麻辣香锅后,会议室里你的眼皮如同安装了磁铁般难舍难分;
·深夜泡面配肠补给后,灵魂仿佛提前住进了"ICU病房";
这种"干饭时生龙活虎,撂筷即变植物人"的魔咒究竟从何而来?
这并非工伤警报,而是你体内正上演着一场精密的能量调控博弈——
图源:pexels
困意溯源:藏在消化系统里的斗争游戏
饭后犯困是一种很常见的生理现象,也称“食困”。它是一种生物本能,对于动物,尤其是肉食动物来说,都是一种本能反应。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血液「抢凳子」大赛
当消化系统进入工作状态,身体会优先向胃肠道调度60%的血液供给。此时脑部供血相较空腹状态减少约20%,尤其是高脂饮食后,脑血流量可能会减少30%——这相当于强制关闭大脑的"高性能模式",困意值拉满。
胰岛素「血糖过山车」
摄入碳水化合物后,血糖升高会触发胰岛素分泌,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这个代谢信使在调控血糖的同时,悄然打开血脑屏障通道,促使色氨酸转化为5-羟色胺,最终合成睡眠调节剂——褪黑素。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激素,所以,炫完奶茶/蛋糕后犯困≠你懒,纯属激素的温柔背刺!
副交感神经的阴谋
在食物进入肠胃消化时,副交感神经启动!主导身体进入“休息和消化”模式,通过降低心率、放松肌肉张力等系列操作,让人感到放松和困倦。
仔细想想:心跳放缓+肌肉放松,这不就是妥妥地给身体强制安装「躺平驱动包」吗?
能量守卫计划:构建代谢防火墙的三大防线
·合理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
·吃七分饱,给血液留点「打工人专属脑回路」
·饭后动一动,血液踹回大脑值班
·采用“4-7-8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下午茶备战黑巧克力,可可碱比咖啡因更持久抗揍
图源:pexels
饭后犯困是消化、激素和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可有效改善,并不需要刻意关注,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相反,它是一种保护机体的生物本能,利于自身能量的调配。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机制,我们才会在闻到食物香味时产生食欲,使得大脑释放出要接纳营养的信号,从而让食物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当我们摄入足够的食物后,这个机制则可以对继续摄入及时抑制。
[1]张蓉晖.为什么饭后容易犯困[J].人人健康,2014,(19):62.
[2]马凌霜,盘玮.饭后犯困 生物本能[N].广东科技报,2011-12-03(005).
供稿单位: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记 者:余俊苇(实习)
编 辑:叶家余
主 编:陈 鑫
总编辑:余师亮
审核专家: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