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动脑就累,没躺倒就睡,要干活就废。分明在鞭策自己咬牙坚持和努力拼搏,但就是动不起来。
这种做什么都觉得很累的状况,可能并非你意志薄弱,也不是生性懒惰,而是能量条早已触底,“隐性疲劳”正在悄然堆积。
“疲劳”是身体“缺电”了
“疲劳”与“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中的损耗,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并传达到意识层面上的信号。人体的运转就好比充能电池,24小时都处在“充能”和“耗能”的动态平衡中。
图片来源:花瓣网
疲劳就相当于用掉的电量,用得越多,就越疲劳。疲劳感则是提醒你电量多少的表盘,电量越多,疲劳感越弱;电量越少,疲劳感越强。当电量跌入临界点,数值显示由绿转红时,身体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提醒该进入“省电模式”并及时充能。
**“隐性疲劳”的恐怖之处:**不知道自己累了
在正常情况下,疲劳感可较准确反映身体疲劳程度。但疲劳感和疼痛感一样,是生理、心理、文化等多维度因素的主观体验,常不准确。
人对疼痛的感知和忍耐有适应性、可塑性,反复受疼痛刺激,神经系统会适应,对疼痛感知变迟钝。同理,人若长期处于 “高消耗、低补充” 状态,就会忘了 “不疲劳” 的感觉。
图片来源:花瓣网
你以为精力 “满血”,实则只是虚标,身体早已透支;以为小睡就能恢复,却不知电池已严重损耗,需长假调养。对疲劳的忍耐与忽视,让阈值不断升高,即便疲惫危及健康也浑然不觉。在追求高效、自律与完美的社会风气下,人们陷入 “隐性疲劳” 怪圈,一边喊累,一边又对真正的疲惫毫无察觉。
图片来源:花瓣网
没日没夜加班时,咖啡奶茶等高刺激饮品会促使多巴胺快速分泌,暂时提升大脑兴奋度,阻断疲劳信号传递。人们因此错以为精力充沛,实则身体仍极度疲惫。
这种短暂兴奋掩盖疲劳警告,使大脑对疲劳产生认知偏差,让身体陷入 “低能量、高运转” 危险状态,加速疲劳累积,威胁健康。就像疼痛感能避免受伤,疲劳感本是身体的保护机制,对疲劳迟钝的人,正将健康推向崩溃边缘。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隐性疲劳”?
当身体处于隐性疲劳状态时,它同样会发出预警信号。因此,了解并识别“隐性疲劳”的预警信号,我们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身体陷入崩溃的边缘。
1.经常脑雾,难以专注
当出现大脑反应迟缓、思考卡顿、记忆变差、注意力不集中,仿佛被迷雾笼罩时,可能已陷入 “脑雾” 状态。脑雾与隐性疲劳联系紧密,二者可能互为表现,脑雾是隐性疲劳的外在体现;也可能互为诱因,隐性疲劳会加重脑雾症状。
2.烦躁不安,容易厌烦
“烦躁不安” 是隐性疲劳的典型表现,身体疲劳时人易心烦气躁、情绪波动大,影响生活与工作。“容易厌烦” 也是常见症状,因大脑受疲劳影响,人们对事物失去耐心兴趣,连喜爱之事也觉无趣,这种情绪还会加剧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花瓣网
3.中途入睡,半夜起床
当你在看电视、坐地铁等日常活动中不自觉入睡,甚至错过站点、多看节目,这是身体过度疲劳的表现。脑科学证实,这是大脑疲劳到一定程度强制休息的保护机制,且此现象类似昏厥,需警惕,它可能预示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加剧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累到极致常睡不好,若经常非生理原因半夜醒来,也可能是隐性疲劳信号,多与自主神经积累疲劳导致的睡眠周期紊乱等睡眠障碍相关。
**4.**口臭体臭,疱疹长痘
隐性疲劳会使身体代谢水平大幅下降,引发系列问题: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细菌繁殖分解残渣致口臭;营养代谢不完全,废物积累,经皮肤排出与细菌作用产生体臭;同时,免疫力降低,炎症活跃,易出现痘痘、粉刺,甚至使疱疹病毒活跃,在口唇、腋下等部位长水疱,这些都是隐性疲劳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隐性疲劳”?
感觉“累了”是正常的,不知道“累了”却很要命!“隐性疲劳”的根源在于“耗能”过度与“充能”不足的长期失衡,以至于大脑对“疲劳”失去敏感,对“不疲劳”丧失感知。
要打破“隐性疲劳”的束缚,我们需要找到方法,在高强度的“耗能”下实现高效地“充能”,或者通过降低“耗能”以确保“充能”能够及时跟上。
**1.**睡眠是最好的充能方式
众所周知,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黄金法则,甚至有科学家坚信,它是疲劳恢复的不二法门。说一千道一万,确保拥有优质的睡眠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降低耗能:人生需要“松弛感”
难以高效 “充能” 时,降低 “耗能” 对维持身心良好状态极为关键。长时间工作或学习,身体与大脑能量利用效率降低,如同空转的轮胎白白损耗。这时,适时放松刻不容缓。
集中精力后适当 “摸鱼”,长时间工作后适度 “偷懒”,保持工作与生活的松弛感,能有效减缓疲劳积累。这里的 “摸鱼” 和 “偷懒” 并非逃避责任,而是让身心短暂休憩,摆脱紧张恢复活力。
图片来源:花瓣网
不过要注意,“摸鱼” 不是抽空打游戏、刷视频,这类需全神贯注且大量信息输入的行为,反而加重疲惫。真正有效的 “摸鱼”,应是低信息、低能耗活动,比如起身活动、看看窗外、逗弄宠物、拥抱家人等。“偷懒” 则是在厌烦时,及时转换目标和心情。
可见,“摸鱼” 和 “偷懒” 是对健康生活的投资,是自律表现,能为下一轮奋斗积蓄力量。远离 “隐性疲劳”,关键在于放下紧迫感,保有松弛感。
来源: 科普中国官方平台